網誌

以適度的開放態度來擁抱我們的焦慮和恐懼

焦慮和恐懼這兩種情緒常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從功能上來看,兩者都能夠在我們面對威脅和危險時為我們提供訊號。根據我的臨床經驗,求助人往往傾向執著於完全消除他們的焦慮和恐懼,因為它們會令人感到厭惡和不適。對於那些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來說,焦慮和恐懼的情緒可能會成為他們拖延進行暴露於社交活動練習的藉口之一。他們經常說,只要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消失,他們就會嘗試重投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然而,每當他們開始與治療師談論開始暴露於社交事件的練習時,就會體驗到預期性的焦慮。結果,他們擔心自己的焦慮水平會不斷上升,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開始暴露練習,他們無法容忍那些於練習中所構想的威脅而產生的焦慮和恐懼。我們如何能夠面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以及勇於走出舒適區?

首先,重要的一點是以開放的心態擁抱焦慮和恐懼並不意味我們任由自己讓這些情緒升級。為了開放地體驗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需要學習有效調節情緒的技巧。例如,當我們暴露於引發焦慮或恐懼的事件並被焦慮和恐懼所淹沒時,需要練習紮根的技巧來安穩心神。即使是體驗積極的情緒,如快樂和愉悅,我們亦需要避免讓自己沉迷於其中。假如我們沉迷於體驗快樂和愉悅,就有機會對出現成癮的傾向。這些習慣在適度的水平下進行是無害的,例如是遊戲或應酬喝酒。

鑑於幾乎所有的負面情緒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不愉快的經驗,因此我們的本性會避免經歷這些情緒或試圖壓抑它們。例如,我有很多患有社交焦慮症的求助人在進行暴露練習時都會不斷地拖延,藉此避免經歷焦慮和恐懼。事實上,為了能夠面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我們需要勇敢地培養一種開放的心態來體驗這些情緒。透過培養慈悲,我們學會擁抱這些情緒,而不是壓抑它們。在練習自我慈悲的過程,我們通過承認自己感到焦慮或恐懼而停留於中間。同時,我們不會判斷當前的情緒是好還是壞。我們亦放棄壓抑它們的衝動,並保持開放的心態去體驗內在發生的一切。這種做法對於積極正向的情緒也是一樣。例如,我們不會因為擔心上癮的可能性而試圖避免體驗幸福或快樂。我們能夠於購物或吃甜點時擁抱快樂和愉悅,而非過度沉迷於這些活動。

對於我那些患有社交焦慮的求助人,我通常會鼓勵他們勇敢地坦誠面對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我會以不同經驗來向他們解釋適度的概念。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意識到自己傾向避免經歷焦慮和恐懼。另一方面,他們亦需要學習有效調節情緒的技巧,以免被焦慮和恐懼所淹沒。關鍵是對我們的經驗的開放態度是適度的,這適用於任何一種情緒,例如焦慮、恐懼、快樂或憤怒。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