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孩子轉運站》探討人類的複雜性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非黑即白思維
《孩子轉運站》是一齣由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韓國電影,是一部關於遺棄和販賣嬰兒的電影,而該電影的的男主角宋康昊亦榮獲今屆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的殊榮。從傳統的角度來看,產後遺棄嬰兒和販賣嬰兒均被視作不道德和違法的行為。在現今的社會中,人們不時在社交平台分享參與豐富家庭活動的照片和影片,呈現自己與健康的孩子的幸福家庭生活。這些人非常努力創建有關家庭生活的帖子,渴望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擁有如此幸福的家庭。當我們認真地進行更深層的思考時,可能會反思到底這些貼文是否真的反映了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氣氛?
在這部電影中,「好人」與「壞人」之間的區別可能比我們以往想像的更為模糊。以宋康昊飾演販賣嬰兒的「經紀」角色為例,並不如以往我們認為販賣人口必定是殘忍和冷血的,因為他居然冒著被抓的風險而把生病的嬰兒送到醫院。相反,渴望打擊販賣嬰兒集團的警察,急切地希望看到嬰兒盡快被賣掉,以便能夠擁有足夠的證據進行逮捕。這樣看起來,警察對嬰兒的同情心似乎遠不及販賣嬰兒的經紀。毋庸置疑,販賣嬰兒是違法的行為和不可接受的,警方撲滅罪案的工作實際上是為社會作出貢獻。在這樣的情況下,事情並沒有明確的「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販賣嬰兒的經紀有他的善意,警察的一方也有惡意。
整部電影主要描述五個人一同為嬰兒尋找買家的旅程,而經紀和嬰兒的母親亦在其中。這五個人互相不是家庭成員,亦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他們五個人之間的連繫比現實世界中很多家庭更為親密和真實得多。他們真切地關心彼此的生活和幸福。在這五個人的心目中,他們似乎早已視對方為家人。在電影最後一幕,麵包車的擋風玻璃掛上了一張屬於他們五個人的合照。雖然沒有人知道這輛車的司機是誰,但是我認為就是那位「經紀」。
這部電影恰如其分地比喻了我們生活中所有的灰色地帶。以此來與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患者的思維進行相比,「好」與「壞」實際上也不是那樣明確。事實上,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其中一個特徵是經常利用二分法的模式來思考,傾向以非黑即白的角度看待事物。這樣,這類人往往在開展一段關係的最初時把對方理想化,因為他們只是看到對方「好」的一面。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當別人「壞」的一面暴露後,他們便會選擇突然斷絕所有來往,並認定對方一個徹底的「壞人」。在其他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把他人(例如另一半)任何突然改變的行為視為自己被遺棄的威脅,未能考慮那些轉變背後可能潛藏的原因。結果,這種思維模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係。
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的人而言,很重要的是學習覺察自己在不同情況下有機會以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待其他人和事,並多加留意那些與其思考模式相關的情緒爆發。在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後,他們需要嘗試看待存在灰色地帶的事情,並花時間練習以一種不那麼二分法的方式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