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面對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國超級英雄電影《奇異博士》描繪了一位富有而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的「英雄之旅」,這位醫生就是傲慢的奇異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雙手受到創傷,令他無法進行手術。在尋求治療雙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瑪泰姬(Kamar-Taj) 尋求巫師的幫助。經過巫師和古一的培訓,奇異博士的雙手康復了。奇異博士決心踏上保護地球的旅程。根據美國文學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這是一段尋求真實自我的旅程,我們能夠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情,從而獲得內在的滿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義。

在「英雄之旅」中,一個人首先是在這個世界過著平凡的生活。例如,奇異博士是一名富有和著名的醫生,一直都是過著平凡的生活。當一個人突然收到召喚時,也許他會拒絕跟從。然而,這個人經常受到導師的鼓勵,最後按照召喚行事。就好像奇異博士一樣,他在得到了巫師和古一的啟發後,決意踏上保護地球的旅程。在「英雄之旅」的過程中,這個人經常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些經歷讓人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求真正的自我。透過尋找真實的自己,人們會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勇於接受挑戰,致力達成自己的使命。當他們再次回到平凡的世界時,因為自己已被經歷所改變,所以能夠在平常的生活中為其他人帶來更多不同的益處。

無論您現正經歷怎樣的逆境,您都可以嘗試把這些挑戰視為反思和成長的機會。透過深入的反思,我們便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問題或真實的自我。譬如,當經歷嚴重的身體疾病,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狂傾向和一直不斷逃避處理家庭的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可能會決心轉換一份壓力較少的工作。當工作量減少時,他能夠投入更多時間與家人建立更健康和良好的關係。這樣,他覺察到真正的自我是自己要珍惜與他人的建立聯繫和良好的關係。

有了這種覺察,我們需要致力作出改變,決意踏上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我們需要接受那些與困難經歷相關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同時,我們要在這個新的征程中學習擁抱面對不確定性和那些未知的焦慮。在這個過程中,承諾是成長和實現目標的必要元素,我們需要明白挫折和失敗是無法避免。例如,當一個人決定要與家人建立更好的關係,也許會面對不少的困難,因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性格差異很大。

「英雄之旅」的果實就是在經歷重重的困難後重生,活出真實的自己。我們會在旅程中克服了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蛻變成長。當回到平凡的生活後,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知識和智慧。例如,當一個人成功與家人重新聯繫後,可以嘗試去幫助其他有類似問題的人,提供諮詢服務。

事實上,我們的「英雄之旅」並不需要與電影中的奇異博士一樣,必定要有戲劇性的改變和拯救地球的使命。每當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只需要覺察自己的內在世界。通過自我反省和致力克服自己的問題,我們將會有所轉變。這樣,我們便有機會做一些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情,讓生活導向內在的實現。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