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不成熟的父母關係疏離

對於那些從小成長於完整家庭,父母會為自己提供足夠基本需要(如食物、住所和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很難告訴別人自己實際上對親子關係感到不滿。當這些人向朋友談及有關與父母欠缺聯繫及他們對自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朋友總是叫他們不要抱怨。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的朋友可能會淡化這些人在童年時期所承受的痛苦所帶來嚴重性,因為他們會認為父母無論如何都會愛護自己的孩子。然而,隨著更深入的交談和理解,這些人可能發現父母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並不成熟,似乎無法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理解自己的觀點,更似乎沒有興趣關注自己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難。我的其中一位成年求助人告訴我,當他向年邁的父母講述自己小時候的社交焦慮時,他的父親回應說:「你怎可能會有社交焦慮?你小時候看起來很正常,常常都很快樂!」事實上,這位求助人因在學校受到同學長期的欺凌,整個童年時期也受焦慮和抑鬱情緒所困擾。

對於不成熟的父母,他們可能無法應對生活複雜的情況,並傾向著重子女有否擔當好作為「孩子」的角色,強調遵守規則。事實上,這些父母可能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擁有絕對的權利。他們會認為擔當父母的角色能夠保證自己有權對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譬如,一位母親對女兒說:「我想打你便打你,甚至殺掉你也可以,因為我是你的母親。」這些父母的態度是,為人父母意味著自己能夠免於體諒和尊重孩子的界線。

此外,不成熟的父母亦希望子女能夠乖乖順從作為孩子的角色,這種對角色上的強迫傾向實際上驅使他們不斷地強迫孩子以某種方式行事。如果孩子拒絕遵守,父母便會威脅和拒絕他們,也有機會把孩子和與其他家庭成員分隔開來,為孩子帶來莫大的內疚和羞恥感。不成熟父母的這些行為和回應可能向子女傳達一個信息,就是他們是壞人或壞孩子,沒有按照孩子的角色行事。例如,一個具備自戀型人格特徵的父親會不斷期望他的兒子順從和守規。當他的兒子為他購買一個住宅單位讓他享受退休生活時,他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不斷批評單位的缺陷,這是因為兒子給他買房子的行為與他對兒子需要順從的期望存在矛盾。事實上,這位父親認為父親的角色就是唯一能為家庭付出的人,無論兒子年紀有多大,只有他能夠買東西給兒子。

父母不成熟的成年子女所面對的困難和痛苦,源自父母無法自我反省。他們沒有能力分析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他們只是簡單地活在當下,忘記過去自己的所作所為。例如,一位不成熟的父母會忘記自己曾經頻繁地辱罵孩子和把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並期望孩子在事後表現得像沒事發生一樣與他融洽地相處。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媽媽忘記自己答應為女兒換掉那雙破舊的鞋子。當女兒在一星期後問及何時能有新鞋子時,她竟然反問女兒自己有作出這個承諾嗎。通常,成年子女向不成熟的父母談及他們過去所做的事情所帶來的傷害時,這些父母往往會反過來指示孩子沉溺過去,甚至質疑為什麼成年子女不能原諒他們或忘記曾發生過的事情。這些不成熟的父母未能明白要從創傷或虐待中療癒是需要時間的。

毋庸置疑,不成熟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時期也有機會經歷過童年創傷。作為一個成年的孩子,我們需要向他們表達同理心,並盡可能地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事實上,作出報復或與這些父母斷絕來往對他們並沒有好處。的確,當人們嘗試照顧不成熟的父母前,自己有必要學習如何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創傷。這樣,他們才能在先照顧自己下再照顧父母。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