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作為人類,我們都渴望快樂、健康和滿足,這是很自然的。根據因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們每個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認可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對於我們的幸福感、滿意度和生存都攸關重要。從佛語來說,痛苦不是由我們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是因為我們在努力追求慾望後不願意接受當中的無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選擇不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因為他擔心關係可能會結束,並使他受到傷害。他認為自己對擁有親密關係產生慾望而造成痛苦,於是選擇壓抑它。假如他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他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或許會為他帶來既幸福又有意義的生活。事實上,渴望建立親密關係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際關係可能會帶來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對無常的執著和不接受。我們害怕失去,因為我們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能夠永久擁有任何東西。

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慾望時,如何能夠保持平靜?對我們來說,學習接受一個事實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慾望,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試圖抑壓自己的慾望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學習觀察它,而非讓它控制我們。譬如,當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購買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她可以試著觀察自己在搜尋合適的產品時的衝動和不安感。這樣,她或許意識到自己整天都想著購物的事情,出現來來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觀察自己的衝動,並帶著它如滑浪一樣隨它高低起伏。她也許能夠對自己的慾望產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後更深層的需求。仔細想想,她可能發現自己之所以出現這些慾望,也許與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關。就到這裡,重要的不是她最後決定買還是不買那個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為人是有慾望,並且有能力觀察內在的自我。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人擁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負向的一面。有了這種理解,我們也許能夠培養更強的自我覺察並更加靈活地採取行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從更廣泛的意義理解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發展

自1997年以來,香港人面對這個城市不同方面的變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對的事情時,都會問我有關身份及其發展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身份呢?如何能夠概念化一個人在生命中的身份發展?當我們把「香港」稱為自己的家鄉時,可能會透過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獨特的敘事來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對這個城市中一些可以預見的變化時,可能擔心會因此而影響正在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香港人的身份發展。事實上,對於香港人這種特殊身份的改變仍然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研究身份發展的概念,便有機會意識到任何身份發展都存在許多個人上的差異。

面對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國超級英雄電影《奇異博士》描繪了一位富有而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的「英雄之旅」,這位醫生就是傲慢的奇異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雙手受到創傷,令他無法進行手術。在尋求治療雙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瑪泰姬(Kamar-Taj) 尋求巫師的幫助。經過巫師和古一的培訓,奇異博士的雙手康復了。奇異博士決心踏上保護地球的旅程。根據美國文學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這是一段尋求真實自我的旅程,我們能夠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情,從而獲得內在的滿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