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作為人類,我們都渴望快樂、健康和滿足,這是很自然的。根據因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們每個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認可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對於我們的幸福感、滿意度和生存都攸關重要。從佛語來說,痛苦不是由我們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是因為我們在努力追求慾望後不願意接受當中的無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選擇不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因為他擔心關係可能會結束,並使他受到傷害。他認為自己對擁有親密關係產生慾望而造成痛苦,於是選擇壓抑它。假如他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他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或許會為他帶來既幸福又有意義的生活。事實上,渴望建立親密關係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際關係可能會帶來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對無常的執著和不接受。我們害怕失去,因為我們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能夠永久擁有任何東西。

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慾望時,如何能夠保持平靜?對我們來說,學習接受一個事實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慾望,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試圖抑壓自己的慾望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學習觀察它,而非讓它控制我們。譬如,當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購買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她可以試著觀察自己在搜尋合適的產品時的衝動和不安感。這樣,她或許意識到自己整天都想著購物的事情,出現來來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觀察自己的衝動,並帶著它如滑浪一樣隨它高低起伏。她也許能夠對自己的慾望產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後更深層的需求。仔細想想,她可能發現自己之所以出現這些慾望,也許與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關。就到這裡,重要的不是她最後決定買還是不買那個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為人是有慾望,並且有能力觀察內在的自我。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人擁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負向的一面。有了這種理解,我們也許能夠培養更強的自我覺察並更加靈活地採取行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