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忍受獨處?

部分我的求助人無法忍受獨處,他們時刻都需要別人的陪伴。如果他們是自己一個人住,他們需要在晚上下班後一直與家人或朋友保持聯繫。在週末的時候,他們不能參與任何單獨活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人陪伴他們。事實上,這些求助人大多在童年發展時期與父母的關係出現不少問題。他們不是受到父母情感或身體上的虐待,就是被剝奪情感上的支持和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機會。為什麼童年時期的虐待或情感上的剝奪會令我那些求助人難以培養獨處的能力?

根據專門研究客體關係理論和發展心理學而聞名的精神分析學家Donald Winnicott的說法,那些對依戀對象有信心和具有安全感的兒童能夠發展獨處的能力,也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展現情感成熟的標誌。如果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能夠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即是當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他或她便會出現,那麼孩子將更有能力在沒有焦慮的情況下探索環境和獨自進行體驗。當孩子逐漸長大,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人不必一定需要陪伴在旁。如果他們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能成為孩子內在世界的其中一部分,讓孩子可以依賴這些內化的依附對象。這樣,在這種安全型依戀模式下長大的成年人,由此他們在情感上已經發展成熟,便能夠獨處並且從事單獨進行的活動。

隨著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發展安全的依戀模式,孩子亦能逐漸發展與自己內心感受建立聯繫能力。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在成年後能夠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或知道自己渴望得到什麼。他們不會過分只為了達到他人的期望而去順從,亦不太渴望取悅別人。事實上,獨處的能力與個體探索自我和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衝動的能力相關。作為一個成年人,這是能夠獨自進行單獨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對於那些有輕微獨處困難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培養與內在自我建立聯繫。靜觀練習(如靜坐和身體掃瞄)和藝術創作(如繪畫或陶瓷創作),都有機會讓人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和有助進行自我探索。事實上,夢境也是一個讓人探索或自我發現的門戶。透過探索內心的自我,我們便能更容易接觸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從而作進一步的整合和反思。這樣,我們便更能享受獨處的時光和發揮所有的潛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