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忍受獨處?

部分我的求助人無法忍受獨處,他們時刻都需要別人的陪伴。如果他們是自己一個人住,他們需要在晚上下班後一直與家人或朋友保持聯繫。在週末的時候,他們不能參與任何單獨活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人陪伴他們。事實上,這些求助人大多在童年發展時期與父母的關係出現不少問題。他們不是受到父母情感或身體上的虐待,就是被剝奪情感上的支持和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機會。為什麼童年時期的虐待或情感上的剝奪會令我那些求助人難以培養獨處的能力?

根據專門研究客體關係理論和發展心理學而聞名的精神分析學家Donald Winnicott的說法,那些對依戀對象有信心和具有安全感的兒童能夠發展獨處的能力,也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展現情感成熟的標誌。如果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能夠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即是當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他或她便會出現,那麼孩子將更有能力在沒有焦慮的情況下探索環境和獨自進行體驗。當孩子逐漸長大,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人不必一定需要陪伴在旁。如果他們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能成為孩子內在世界的其中一部分,讓孩子可以依賴這些內化的依附對象。這樣,在這種安全型依戀模式下長大的成年人,由此他們在情感上已經發展成熟,便能夠獨處並且從事單獨進行的活動。

隨著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發展安全的依戀模式,孩子亦能逐漸發展與自己內心感受建立聯繫能力。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在成年後能夠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或知道自己渴望得到什麼。他們不會過分只為了達到他人的期望而去順從,亦不太渴望取悅別人。事實上,獨處的能力與個體探索自我和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衝動的能力相關。作為一個成年人,這是能夠獨自進行單獨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對於那些有輕微獨處困難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培養與內在自我建立聯繫。靜觀練習(如靜坐和身體掃瞄)和藝術創作(如繪畫或陶瓷創作),都有機會讓人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和有助進行自我探索。事實上,夢境也是一個讓人探索或自我發現的門戶。透過探索內心的自我,我們便能更容易接觸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從而作進一步的整合和反思。這樣,我們便更能享受獨處的時光和發揮所有的潛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類有哪些「基本情緒」?為何這些情緒對我們十分重要?

當我們駕駛時,如果對面行車線的司機突然切入並險些撞車,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懼。在那短短的幾秒,我們驚恐的情緒令我們作出自動反應,立刻扭動軚盤躲避以免意外發生。這種自動反應是與杏仁核活化有關,甚至在我們有意識地評估眼前的狀況之前已對於威脅作出了反應。這是一個具有原始進化的的重要生存機制。恐懼是一種主要的適應性情緒,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