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在與久未聯絡的朋友重逢後感到驚訝?

自疫情爆發以來,很多人可能已經很久沒有與部分朋友見面。最近的數個月,社交距離措施的放寬讓不少人能夠恢復舉行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然而,部分我的求助人在與朋友再次相聚後,他們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對我的求助人的預期與實際再次會面的經歷有所落差。他們還可能因我的求助人在這幾年間的變化而感到困惑,因為眼前的人與過往的認識的他或她並不一致。譬如,當他們留意到我的求助人減少在社交平台發佈帖文或照片的次數時,會認定我的求助人正在生活中遇上一些困難。事實上,他們習慣根據自己以前與他人的經歷來感知那些在社交媒體中看到或沒有看到的內容。但是,我的求助人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太多內容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價位觀產生內在變化,或是他正忙於參與生活中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

我們傾向利用自己以往與某人相處的經驗來作為參考,這是與我們大腦的機制相關。根據美國腦神經科專家David Eaglement的說法,當我們感知世界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看到我們所感知的現實。相反,我們會透過參考我們對外在世界或其他人的感知而建構的內部模型來處理大腦所接收的內容。大腦的內部模型是按照自己以往與外在世界或和其他人交流的經歷來發展。正如David Eaglement的著作《大腦》(The Brain)中提及,沒有人能體驗過真實存在的客觀現實,每個生物個體只能感知到自己因為進化而感知到的東西。結果,我的求助人的朋友只是憑著過往在社交媒體平台的經驗來看待我的求助人,認為我的求助人只有過上美好的生活時才會發佈帖文。當我的求助人比以前不那麼活躍於社交媒體平台的時候,他的朋友會透過內部模型來處理相關的資訊,認為我的求助人生活過得並不好。但是,當他們在社交聚會上親身看到我的求助人時,便感到異常驚訝,儘管我的求助人沒有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任何的照片或帖文,但實際上他的生活過得很好。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其內部模型是通過以往的經歷來發展。譬如,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一張簡單小植物開花的照片,她的朋友亦有機會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她的某些朋友可能會欣賞這個人能夠在生活中培養靜觀,能夠覺察到那種簡單而不引人注目的植物開花。此外,她的這些朋友亦可能認為她過著平靜而愉快的生活。相反,她的另外一些朋友經常於社交平台上分享奢華的美食體驗或惹人注目的家居裝飾。這些人便有機會認為她的生活不太令人滿意,甚至開始看不起她並減少與她聯繫。如果她的這些朋友不去嘗試更新大腦中的內部模型,便有機會默默地失去這位珍貴的朋友。

我們大腦的內部模型透過處理有限的感官訊息,幫助我們節省感知這個世界或他人的能量,而參考內部模型亦能夠有助我們感知模棱兩可的現實。但是,如果我們過度確認自身內部模型的準確性,也許就會產生各種的問題。有見及此,我們需要更頻繁地與朋友定期聯繫,藉此更新自己的內部模型。就讓我們減少依賴使用社交媒體來與他人進行聯繫,並親自用心地與他們進行實體的交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