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如何學習建立信任?

今天,我步行至港鐵站去上班的途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街上遛狗,那隻狗似乎是被救援並收養的。與此同時,另一位老太太推著手推車正向他們走近,那隻狗不願意繼續跟著女主人散步。牠看起來非常害怕,擔心前方可能有威脅。儘管和主人一起散步,但牠還是不相信自己在街上是安全的。狗隻被前主人虐待後變得難以信任一般人是很普遍的現象。事實上,與遭受虐待的狗類似,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也被發現很難信任他人。他們有機會不信任任何人,或是與所有人保持一定距離。相反,部分人可能會錯誤地相信那些操縱或虐待他們的人。

當一個人在童年時曾受到重要家庭成員的傷害,他或她在成年後對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人會更加警惕,這是合理的。這些人可能抱著一個信念,就是如果小時候應該給他們愛和照顧的人傷害了他們,那麼這些不是我的家人的人也很有可能會傷害他們。他們在長大後可以如何學會信任?

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要了解信任並非一個二元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決定是否完全信任某人或不完全信任某人。我們需要每時每刻及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信任某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光明和陰暗的一面。有時候,別人可能有良好的意圖,我們可以信任他們並與他們建立聯繫。但另一些時候,基於某些因素,他們可能懷有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意圖,這樣我們就需要警惕,避免完全信任他們。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在與人相處和交流時培養對當下的意識。

以我在上述提到的那隻狗為例,如果牠是一個人並且能夠專注於當下,或許會意識自己對正在走近的老太太產生恐懼和不信任。這種對有可能存在的威脅或危險的覺察力可以使牠與恐懼保持距離。此後,那隻狗就可以更清楚地觀察老太太的手推車,進一步評估是否面臨危險。如果發現沒有相關的威脅和危機,那麼牠的恐懼可能會消退,並且提升對當前環境的信任。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狗隻可能沒有能力理解手推車是什麼。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恆常進行靜觀練習,以及在與人交流時保持對當下的覺察。對於那些曾經因童年創傷而受傷的人來說,學習建立信任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透過練習,他們可以學習如何在生活中與他人培養更健康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