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的身份是建基於我所認同的外部現象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專業人士,但是她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鑑於家庭背景和曾經被父母虐待的經歷,她的內心充滿強烈的羞恥感。對她而言,她很難接受自己的背景和父母,傾向壓抑自己的感受並把整副心思花於事業上。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感到無比抑鬱和焦慮。儘管事業有成,但長期被壓抑的情緒讓她感到非常無助。她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卻仍然無法感到內心的平靜。

與這個世界的很多人一樣,我的這位求助人以她的職業、童年背景及創傷來認同自我。事實上,人們傾向認同自己所屬的外在現象。例如,不少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會說:「我是一位律師」、「我是亞洲人」、「我是素食主義者」或「我是一名佛教徒」。從這個層面來看,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我們在生活中對群體認同所作出的選擇。在另一方面,有些則可能是別人強加於我們身上的身份。譬如,部分傳統家庭可能會為兒媳強加一種身份,認為她低人一等,並會以特別的方式對待她。公公可能只會讓兒媳負責繁瑣的家務,而不需兒子分擔這些責任。如果這位兒媳認同這個強加於她身上的角色,可能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感到非常自卑。有時候,人們還會認同那些由身邊的人所告知他們的身份。例如,一位男士長期缺乏自信心,實際上是與他的父親從小到大都經常罵他「笨蛋」有關。

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以自己被虐待的家庭背景來認同自己,因此儘管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她還是長期感到羞恥和沮喪。相反,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非凡的成就,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以至於變得相當自戀。這些人有機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而看不起別人,繼而產生不少人際關係問題。由於我們習慣把自己的這些外部現象與自我認同聯繫起來,可能會認為它們能夠如實地反映我們是誰。然而,這真的能夠解釋我們是誰嗎?

如果我們嘗試考慮「沒有好或壞的身份」和「沒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身份」這兩個概念呢?如果我們的身份是目前所有經歷的全部呢?儘管我們與自己的職業、家庭、種族或生活方式等外部現象沒有分離,但是我們對它們的解讀實際上與內在的自己有關。事實上,我們會內在處理這些經歷,並決定如何看待和認同自己。例如,我上述提及的求助人經常被父親貶低和罵她笨,如果她沒有把這種強加於她身上的描述識別為她的身份,並將此解讀為遭受虐待的經歷,她會為自己受虐待的童年感到難過和痛苦。透過這樣做,她可以選擇不認同這種描述。從這個層面來看,她除了擁有專業人士的身份,亦有一個在童年時期受過虐待的人的身份。因此,這並不等於她比別人遜色,而她亦能以一個更全面的方式看待自己。

正因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經歷,我們都有一個獨特的身份,這是由不同的經驗累積而成。這些經歷讓我們作出自我定義,當中包括所有好的和壞的。我們實際上沒有比別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讓我們在生活中培養更多的覺察來專注和體驗於所有的經歷,這樣才能欣賞自己真實的本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