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需要擁抱自己的弱點,才能讓自己安定心神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經常有一些完美主義者因不同的原因向我求助。例如,一位女士無法接受自己在工作中犯錯,經常在向同事發送電郵前再三重覆地檢查有沒有錯漏。此外,她的完美主義亦令她有嚴重的拖延問題。結果,她在工作的表現評核中獲得非常差的評價。在辦公室工作時,她長時間都處於高水平的焦慮。矛盾的是,她越是避免犯錯就越感到焦慮,並犯下更多的錯誤。她怎樣才能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安定心神?

在和這位求助人進行的其中一節心理治療中,我們一同探討她在犯錯時對自我作出嚴厲批評的傾向。在討論的過程中,她突然表現得十分痛苦,並告訴我她對自己如此挑剔感到很羞恥。事實上,正因為她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弱點,促使她的惡性循環持續不斷。她那些永無休止的自我批評和迴避面對自己的脆弱成為了進行心理治療的障礙物。

現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即使是那些看起來非常成功的人,他們也有其弱點和短處。對於那些有拖延傾向的人來說,他們很少會開始動手進行工作或執行計劃,很明顯地這是與他們往往希望在工作中取得完美的結果有關。要接受自己的弱點,我們需要放棄完全地控制結果的慾望,並學會接受一個事實,就是我們所有人都不時會犯下錯誤。另外,我們亦需要接受生活中有很多的未知之數。當我們越能夠接受自己的弱點和擁抱自己的脆弱,我們就會變得更加踏實和冷靜。

保持謙卑也對我們有益,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承認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這種謙遜有助我們培養更強的自我意識。我們能夠以更開放的態度去看待新的思想和外在環境,促進我們的個人成長之餘,又可以增強我們的靈活性。事實上,向他人展示我們自身的弱點亦能夠增加人際關係中的信任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當我們讓其他人了解我們的弱點時,其他人就能夠更全面地認識我們。

如果我們更為接納和擁抱自身的弱點,將更有機會減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極為焦慮。當我們不會過度在乎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就能夠減少因掩飾自己的缺點或展示真實的自我而承受莫大的壓力。這樣,我們就在工作或進行日常活動時不太可能感到焦慮,更能夠安定自己的心神。

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並不完美,也有很多弱點。提醒自己需要擁抱這些弱點,以及不要害怕在適當的時候向他人展示,這些對我來說都很重要。儘管社會的集體價值觀重視人們要表現得精明能幹和獲取成功,但是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獨有的完美主義而努力。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