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或「負面思想」?

我們對於擁有「壞習慣」覺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時間亦無法避免討厭自己變得消極或滿腦子都是「負面思想」。事實上,很多「治療」都傾向專注於消除我們的負面部分。舉例來說,針對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療可能會致力於完全消除個人對自我的負面思法,例如「我是個壞人」或「我是個差勁的學生」等。然而,如果我們有這些想法時,真的代表我們有什麼問題嗎?

長期沉迷於這些負面想法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固然有害。很重要的是,治療師需要在進行心理治療的期間幫助那麼經常反芻思考的人管理他們的這種傾向。除此之外,作為人類,出現這些負面想法或有壞習慣也是人之常情。我想大概沒有人會說當看到好友或兄弟姊妹在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功,而自己只是個普通的上班族時,心裡未曾有過一絲的妒忌。假如我們難以接受自己偶爾會有這些負面的思想,可能會認為自己有缺陷。當陷入這種負面漩渦中,我們亦有機會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本質而進一步批評自己。

在接納與承諾治療中,其中一個概念指出,當人們「結合」了認知時,就會陷入情緒困擾。也就是說,他們會認為自己的這些想法就是絕對的事實。他們亦會視有這些負面想法為一種對個人精神健康或身份的威脅。例如,如果某人無法接受兄弟姊妹比自己在事業上成功並感到嫉妒,她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人」,甚至認為自己比起對方更為遜色和無能。另外,這些人也會視這些負面想法是一個需要立即關注的重要問題。他們可能會即時採取一些策略,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加正面或停止相關的負面思考。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嘗試,這些負面思想都揮之不去。

如果你對自己的負面想法或「壞習慣」有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或許可以嘗試在處理它們時培養更多的靈活性。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靈活地選擇如何對這些想法作出回應。我們無需強烈地削弱這些負面想法的可信程度或貶低我們的「壞習慣」。我們亦不用致力消除它們。我們只需要視它們為一連串的文字或影像,持續不斷地變化或來來回回。我們不需要認同它們或與它們對抗。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如何作出回應。

譬如,當一個人對他的朋友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感到嫉妒時,與其批評自己妒忌對方,他可以選擇接受這種嫉妒是展現他本性的一個訊號,即告訴他自己可能在職業發展上有一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另一個方式就是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會感到嫉妒也是正常的,並讓這些感覺和負面想法來去自如。有時候,如果這個人發現自己在追求職業成就上不夠努力,這種嫉妒或許能激勵他在職業發展上更加努力。

人類是複雜的,而我們在不同情景下出現的負面想法或有「壞習慣」也是複雜的。為了在這個世界上平靜而有韌性地生活,我們需要在回應自己的想法或看待自己的「壞習慣」時培養更多靈活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類有哪些「基本情緒」?為何這些情緒對我們十分重要?

當我們駕駛時,如果對面行車線的司機突然切入並險些撞車,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懼。在那短短的幾秒,我們驚恐的情緒令我們作出自動反應,立刻扭動軚盤躲避以免意外發生。這種自動反應是與杏仁核活化有關,甚至在我們有意識地評估眼前的狀況之前已對於威脅作出了反應。這是一個具有原始進化的的重要生存機制。恐懼是一種主要的適應性情緒,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