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或「負面思想」?

我們對於擁有「壞習慣」覺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時間亦無法避免討厭自己變得消極或滿腦子都是「負面思想」。事實上,很多「治療」都傾向專注於消除我們的負面部分。舉例來說,針對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療可能會致力於完全消除個人對自我的負面思法,例如「我是個壞人」或「我是個差勁的學生」等。然而,如果我們有這些想法時,真的代表我們有什麼問題嗎?

長期沉迷於這些負面想法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固然有害。很重要的是,治療師需要在進行心理治療的期間幫助那麼經常反芻思考的人管理他們的這種傾向。除此之外,作為人類,出現這些負面想法或有壞習慣也是人之常情。我想大概沒有人會說當看到好友或兄弟姊妹在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功,而自己只是個普通的上班族時,心裡未曾有過一絲的妒忌。假如我們難以接受自己偶爾會有這些負面的思想,可能會認為自己有缺陷。當陷入這種負面漩渦中,我們亦有機會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本質而進一步批評自己。

在接納與承諾治療中,其中一個概念指出,當人們「結合」了認知時,就會陷入情緒困擾。也就是說,他們會認為自己的這些想法就是絕對的事實。他們亦會視有這些負面想法為一種對個人精神健康或身份的威脅。例如,如果某人無法接受兄弟姊妹比自己在事業上成功並感到嫉妒,她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人」,甚至認為自己比起對方更為遜色和無能。另外,這些人也會視這些負面想法是一個需要立即關注的重要問題。他們可能會即時採取一些策略,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加正面或停止相關的負面思考。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嘗試,這些負面思想都揮之不去。

如果你對自己的負面想法或「壞習慣」有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或許可以嘗試在處理它們時培養更多的靈活性。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靈活地選擇如何對這些想法作出回應。我們無需強烈地削弱這些負面想法的可信程度或貶低我們的「壞習慣」。我們亦不用致力消除它們。我們只需要視它們為一連串的文字或影像,持續不斷地變化或來來回回。我們不需要認同它們或與它們對抗。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如何作出回應。

譬如,當一個人對他的朋友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感到嫉妒時,與其批評自己妒忌對方,他可以選擇接受這種嫉妒是展現他本性的一個訊號,即告訴他自己可能在職業發展上有一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另一個方式就是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會感到嫉妒也是正常的,並讓這些感覺和負面想法來去自如。有時候,如果這個人發現自己在追求職業成就上不夠努力,這種嫉妒或許能激勵他在職業發展上更加努力。

人類是複雜的,而我們在不同情景下出現的負面想法或有「壞習慣」也是複雜的。為了在這個世界上平靜而有韌性地生活,我們需要在回應自己的想法或看待自己的「壞習慣」時培養更多靈活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