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臨床心理學家在進行心理治療的期間改變求助人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從而減輕症狀或作出行為上的改變。人類的行為和情感上的體驗是由透過大腦中的兩個過程作為中介,一個是神經過程,也就是我們基因構成和進化的過程。而另一個過程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互動,大腦中的迴路會不斷地形成和發展。事實上,人類的大腦會透過我們與他人正面和負面的互動而不停地發展。

假如一個人在童年發展的時期被剝奪或受到虐待,他或她的大腦神經網絡可能會發育不良、無法調節或被瓦解。這有機會導致出現各種精神疾病的癥狀,例如抑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等。相反,如果一個人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中成長,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體驗和刺激物,他或她的神經網絡便會更加豐富,亦能得以調節和整合。這個人的情緒會更加穩定,並且有能力應對不同的壓力和挑戰。

事實上,心理治療是一種特殊的養育關係,它能夠為大腦的改變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近年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斷地透過體驗和學習,神經迴路有可能持續地發展。而臨床心理學家和求助人之間建立培育關係的經驗,有助求助人的大腦開發了新的神經迴路。例如,對於一位難以調節情緒的求助人來說,治療師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就調節情緒起到示範作用。當求助人在治療過程中反覆出現負面情緒,並被臨床心理學家成功調節時,他便學會了必要的情緒調節技能,這種臨床心理學家和求助人之間的互動便能充分豐富求助人大腦的神經發展。

對於那些擁有創傷經歷並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求助人而言,他們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可能已經瓦解,因此在行為、情緒、感知和認知之間缺乏連繫。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幫助這類型的求助人把這些不同的神經網絡在大腦中整合,讓行為、情緒、感知和認知之間的神經網絡整合和互相交流。

臨床心理學家所進行的心理治療能夠從腦神經科的角度來理解,事實上,心理治療能夠有助發展求助人的大腦、整合神經網絡和增強神經可塑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