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透過靜觀來減少強迫症患者不斷尋求再保證?

強迫症患者既有強迫思想,也有強迫行為。強迫思想是指出現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畫面或衝動,它們會引致一個人感到焦慮和不適。強迫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重覆的心理事件或顯著行為,從而暫時減少因強迫思想所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感。 尋求再保證是其中一個常見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然而,這種強迫行為常常被忽視。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會給母親打很多通電話,詢問對方有關她對朋友所給予的評論是否恰當,希望藉此尋求保證。與其他形式的強迫行為一樣,尋求再保證並不能阻止人們擔心自己面臨負面結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斷向母親尋求保證,實際上是創造了另一個新的循環來解決強迫思想相關的焦慮。當給朋友傳送短訊時,她會不停想著自己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評論。尋求再保證只是一種方法使她感覺到強迫思想得以解決。然而,每次當她出現這種強迫思想時,她就認為自己需要以同樣尋求再保證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在於強迫症患者永遠也無法滿足。以我的那位求助人為例,當她的母親向她保證她對朋友的評論是適當的後,她又可能會擔心母親的判斷是否準確,繼而詢問她的母親是如何得出這個判斷。當母親告訴她如何得出這個判斷後,她又有機會進一步質疑母親是否道出真相。如果我們身邊的人因為強迫思想而感到非常焦慮,以及經常向我們尋求再保證,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首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強迫症患者達成協議,表明不會回答他們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其次,我們可以建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定期進行靜觀練習,練習靜觀有助他們抵抗強迫思想。透過靜觀,患有強迫症的人學會培養對自己的強迫思想、畫面或衝動的認識。這樣,他們開始更加意識到它們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和焦慮。對他們來說,當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強迫思想時,延遲對自己不適的感覺和焦慮作出反應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在覺察強迫思想和執行強迫行為之間創造了一個空間,學會在作出強迫行為前先等待一段時間,衝動也有機會因此而消退。

強迫症患者延遲作出強迫行為,也是一種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來看,患有強迫症的人試圖抵制自己的強迫行為有時是相當痛苦。通過靜觀,他們還可以學會與這些痛苦的感覺共存,以及接受在不作出強迫行為時經歷不舒服的感覺。事實上,堅持運用靜觀來接受這種不適是值得的,因為從長遠來說,他們不需要再被困於重覆作出強迫行為的生活中。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