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爆發時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爆發為不少人的生活領域帶來莫大的壓力,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財務問題、就業狀況和社交聯繫等。根據英國心理學家Joel Vos著作《The Psychology of Covid-19: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Future Pandemics》,疫情大流行可能會對不同人士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主要取決於他們的感知和應對壓力的方法。Joel Vos提出一個應對壓力的模型,當一個人面對具有威脅性的情況而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應付,就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或受到情緒困擾。Joel Vos在2020年進行了一項整合分析,綜合了與疫情相關的生理、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因素,發現這些因素似乎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構成影響。例如,那些身體機能較弱或內心較脆弱的人可能會因疫情影響而產生更多心理問題。另一個例子是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可能會面對更多的心理困擾,而對於那些需要被隔離或所居住的地點被圍封的人,他們的經歷也有可能增加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機會。一些研究顯示,被孤立的個體可能會較容易患上急性創傷後壓力症後群或抑鬱症。

面對第五波疫情,很多人又回復在家工作或被隔離,因應這些安排,他們的活動量大大減少。因為爆發疫情而花了更多時間呆在家中,他們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之餘,亦減少了進行休閒活動。由於社交的活動或接觸減少,可能會令人產生更多的孤獨感。有些人可能因為面臨失業的風險,非常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對於一眾父母而言,暫停面授的安排令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神來照顧留在家中學習的孩子,他們可能因此而承受更多的壓力。儘管很多人在前幾波的疫情中已經累積了不少豐富的經驗,但那些生理和心理較脆弱的人可能仍然在面對第五波疫情的時候承受莫大壓力。在這個充滿巨大壓力的時期,我們可以如何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 Joel Vos所寫的書中,他提供了不少有關如何照顧自己心理健康的建議。在自我關懷方面,即使我們可能無可避免地需要留在家中自我隔離,也需要維持日常生活的常規和正常的睡眠模式。對我們而言,進行足夠的身體鍛鍊(不論是室內或室外)都是非常重要。情況許可的話,我們可以多接觸大自然,譬如到公園散步。此外,我們還需要關注自己的需要、情緒和認知,以便在這個關鍵時期監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當我們留意到自己有焦慮或抑鬱的情緒時,需要多加注意這些可能與疫情大流行相關的正常反應。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正在經歷不同的負面情緒,可以向家人或朋友尋求協助或支援。透過短訊或視像電話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對我們為其重要,特別是當我們感到焦慮或沮喪時,需要避免讓自己長時間獨處。

對於那些需要留在家中學習或工作的人,盡可能把自己工作或學習的地方與睡覺或休息的地方區分開。我們亦需要作出計劃,每天至少進行一項有意義的活動,讓自己在一天中有所期待。譬如,我們可以透過參加一些線上課程或觀看 YouTube 的影片來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如果你對藝術感興趣的,也可以進行藝術創作,例如是繪畫、寫作、作曲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視在家自我隔離的時間為一個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意義的機會。

即使我們暫時無法控制疫情的發展和需要面對當前情況的各種壓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來去面對它們。對我們而言,以審慎樂觀的態度和保持希望與積極是非常重要的。願我們都擁有力量和智慧來應對第五波疫情的爆發。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