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

2022年剛開始了不久,很多人都會在生活各方面訂立目標,例如鍛煉計劃、飲食計劃或財務目標。在這些目標背後,包含了我們對健康、美麗或財富的渴望。一個人努力地追求健康的身體、具體吸引力的外貌或累積很多的財富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好好地照顧自己和滿足自己的慾望才是我們的責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是人類的自然傾向。生之為人,我們是無法完全消除自己所有的慾望,而且根據自己的慾望來制定目標並沒有錯。然而,當我們過度捉緊或追求滿足自己的慾望,便有可能因此而被困。也說是說,我們有機會因為自己的過分拚命而受苦。當人們過於努力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以及極端地抓住自己的慾望時,很大機會會導致成癮的問題,或經歷焦慮和抑鬱。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無盡,永遠無法完全被滿足。當我們愈是執著於滿足自己的慾望,將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沒有慾望,也可能對我們沒有益處。近年,很多年青人開始過著失去動力的生活模式,也就是網路上常常看到的「躺平」態度。這些人採取一種完全不努力和完全放鬆的生活方式,他們並不會工作或學習,只是試圖在生活中什麼都不做。事實上,從長遠來看,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會為他們帶來痛苦,例如是貧困、不良的健康狀況或與社會脫節。這種什麼都不做的極端態度也會衍生不同的問題,當人生沒有目標,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和幸福。

在2022年的新開始,我們如何能夠制定目標而不極端地追求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需要學習對自己的慾望保持靜觀覺察,以及對於自己作出行動和實行計劃保持臨在。透過練習靜觀,我們需要學會不以自己的慾望來定義自己。例如,我們可以訂立一些目標來管理自己的健康、外貌和財富。重點是,我們要避免過分地追求成為一個非常漂亮或非常富有的人。當我們能夠專注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採取行動時,便能夠適時地調節自己的行為,避免沉迷於滿足自己的慾望。此外,若果我們試圖放鬆或放棄拚命地滿足自己的慾望時,要覺醒地避免抱著「躺平」這種極端的心態來生活。

對於上述所提及的例子,那位在餐廳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背後可能有著不同的原因令她處於這個狀況,而這些因素也有機會不是在她掌控範圍之內。我對她獲得真正的滿足感而作出反思,明白到她因應自己身處的位置仍然能夠為生活設定了一些可以實現的目標。我可以想像到如果她渴望在自己工作的餐廳享受一頓豐富的晚餐,她只會持續地感到不滿足和不愉快。當我們為2022年制訂目標時,不妨嘗試留意自己的慾望和考慮身處的外在環境。對我們而言,在沉迷於努力滿足慾望和完全放鬆之間尋求平衡是非常重要。讓我們在考慮自己的慾望和訂立一些可以實現的目標的同時,亦多加留意自己在為實現這些目標而採取的行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