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 2023 年,讓我們更為專注於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

在2023年的開端,我們很多人會開始制定新年計劃,甚至希望實踐一些長期的抱負。對某些人而言,這可能會喚起他們的情緒。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被困於當前的角色中,未能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前進。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經是位專門幫助個人客戶解決疑難的專業人士,她在兩年前獲邀成為一間非牟利機構的負責人。自此之後,她開始將工作的重心轉移至處理關係、團隊管理和市場行銷上,甚少幫助他人處理個人問題。她承認接受這個職位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於獲得成就的需要。同時,她亦覺得自己只要擔任領袖的角色,就會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她逐漸地對目前的職位感到矛盾和不滿意,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更喜歡幫助個人客戶和培育他們。事實上,她發現自己根本不太享受擔任主管的各個方面,例如處理辦公室政治問題、制定營銷策略和需要常常出席不同的社交活動等。

由於受到集體價值觀所影響,我們選擇擔任一個新的角色是很常見。譬如,不少年輕女性仍然認為自己應該在30歲前結婚生子。從人類文化的集體價值觀來看,成為人妻和成為人母均被視為女性共同的重要里程碑。結果,不少女性可能隨波逐流,未曾反思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事實上,很多人在整個童年時期有機會因沒有達到他人的期望而受到重要他人的批評。這樣,他們可能會在沒有達到社會或身邊的人的期望下發展一種內在批判。此外,有些人可能曾經因沒有從眾而遭受歧視。例如,一名法律系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創業而非成為律師,當他的舊同學知道他是法律界的「局外人」後,便開始疏遠和孤立他,再也沒有邀請他出席任何舊同學的聚會。

鑑於我們傾向按照集體價值觀來行事,以及害怕被社交孤立,我們如何能夠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生活?首先,我們需要學習在當下保持自我覺察,這一點對於我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行事是很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注意到自己是否常常按照集體價值觀來作出選擇的傾向。例如,一個演員如果注意到他傾向純粹為了獲得更高的酬勞而接受不合適的工作,將更有可能拒絕一些與其形象發展不相符的電影拍攝邀請。學習把意識帶回當下的體驗亦有助我們擺脫在沒有按照他人的期望來行事時所產生的內在批判聲音。也就是說,上述的演員在拒絕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後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呼吸時,可能會覺察到認定自己不比同輩富有的內在批判。

其次,我們需要學習反思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觀。第一步是嘗試遠離那些傾向於符合社會要求的目標,並朝著符合自身價值觀的目標作出行動。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與自身價值觀重新建立聯繫?一個常見的練習是找一個我們不認識但尊重或欽佩的人,並細心反思他或她的生活故事。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人有什麼觸動人心的地方。例如,是與他或她所獲得的獎項有關嗎?抑或是因為這個人對特定的群體作出貢獻?他或她是否貫徹一些我們也很珍惜的價值觀?

透過回答以上的問題,你也許發現這個人實際上擁有一些你在生活中也想獲得的品質。即使你在目前可能沒有按照這個人的價值觀生活,但內心深處可能渴望活出這些價值觀。有時候,考慮到那些對我們有所影響的社會期望,依據自己的價值觀行事並不容易。我們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時間來逐步走向屬於自己的道路。就讓我們在2023年繼續不停地對生活多加反思,並按照我們的價值觀努力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一個人感到生氣時,他或她的內心深處真的充滿憤怒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當她知道男朋友和另一位女孩約會並向她說謊後便大發雷霆。她對男朋友的所作所為感到非常憤怒,更把家裡的電視機摔壞了。她也向他不停大叫,發現自己無法平靜下來。後來,她的男朋友告訴她他和那個女孩並沒有任何親密關係,但因為擔心她會難過和不讓他外出而撒謊。我的求助人在這次事件中所經歷的憤怒是她內心深處的核心情緒嗎?

在作出判斷或評價前,讓我們先了解個人差異和環境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經問我,為什麼一個家庭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的兄弟姊妹沒有患上同樣的精神障礙?他們是否比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同輩之間互相比較是很常見。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習慣事事與他人進行比較,從小在家庭或學校中學會了與人比較是一種生存機制。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核心價值和行為傾向都由獨一無二的因素組合而成。我們需要對自己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培養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購物狂、工作狂、拖延問題、情緒爆發或自我傷害等。這是因為在我們能夠管理這些適應不良模式和處理情緒困擾前,需要先放下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誠實地避免否定自我。

作為創傷倖存者,你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利於療癒傷痛?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都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義的文化影響,於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評和被要求達到高標準是很常見。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因此無可避免地面臨一些不易察覺或激烈的欺淩。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可能還記得自己曾經欺負過某人。如果是這樣,心理治療師是否有可能沒有任何童年創傷和相關的心理問題?若然答案是「否」,只關注接受服務一方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障礙的症狀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治療師比求助人更為權威和了解得更多,並且只負責解決求助人的疾病和問題。事實上,治療師也有機會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個人性格特質和盲點。因此,創傷倖存者在心理治療中感到被誤解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