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創造力可能是應對喪親之痛的方法之一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丈夫突然離世而經歷喪親之痛,面對突如其來的損失,她感到不知所措,並似乎會在哀傷階段中鬱悶一段很長的時間。事實上,她的爸爸在她年輕的時候因絕症而過世,讓她從小失去父親角色的榜樣,影響了她一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形象。結果,她嫁給一位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男子。某程度上,她把這位男子當作成自己的父親。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時刻感到軟弱和很重的無能感。儘管我這位求助人是一名專業人士,以及擁有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但是她在情感上極度依賴於她的丈夫。她每天都需要丈夫的陪伴,並傾向把自己的所有問題和情緒困擾一一告知對方。正因她對丈夫的依戀很深,對方的突然離世為她帶來莫大的打擊,並讓她發現自己在經歷痛苦時再沒有可以求助和依賴的對象,感到非常惶恐不安。

對這位求助人來說,嫁給一個像父親的人實際上加深自己的無能感,認定自己是一無是處。她過度依附丈夫,沒有在婚姻以外發展任何其他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她的丈夫會就她所有的事情給予建議,以及為她作出所有決策。結果,我這位求助人在婚後未能學會獨立自主或提升應對事情的能力。當她的丈夫離世後,她感到非常無助和軟弱。透過進行心理治療和自我反思,她漸漸從悲痛中走出來,更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那些自己未曾意識的應對能力。此外,她一步一步擴闊自己的社交網絡,學習為自己的事情下決定。一年半後,雖然她仍然非常想念已故的丈夫,但是她仍然能夠獨自過著幸福的日子。這位求助人能夠從哀痛中恢復過來並學習獨立地發展,當中主要的元素是什麼?

事實上,從事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也許是她能夠恢復過來的途徑之一。我的求助人一直以來非常喜歡寫作,我鼓勵她在丈夫去世後繼續把它視為自己的愛好之一。這樣,她開始透過寫作短文來表達自己對已故丈夫的感情,以及紀錄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幫助她接受自己的損失和擁抱自己在喪親中經歷的痛苦。當她進行創意寫作時,她也開始享受獨處的時光。她沒有嘗試尋求朋友的安慰或支持,而是與自己的內心世界聯繫起來。透過這種做法,她對自己所經歷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並逐漸更為了解自己對已故丈夫的依賴。

事實上,創造性的活動不但減輕她的無助感,還增加了她在丈夫去世後對自我的能力感。她透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從而獲得更多的控制。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能發現通過寫作或繪畫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一個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並更有機會與外在環境中發生的事情融為一體。從事具備創造性的活動,一個人將有機會嘗試彌補自己的損失而獲得療癒。他或她或許能夠在自己的內部創建新的統一個體。譬如,上述的那位求助人發現自己另一部分實際上能夠獨當一面,可以獨自應對生活的困難和挑戰。透過這種方式,一個人便有機會把自己的外在經驗與其內部經驗結合。

無論我們正在為自己所愛的人而悲痛,抑或為在這個世界上值得自己尊重的人而哀悼,我們都可以嘗試透過具創造性的活動來表達自己,以及處理自己的悲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