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制定 2024 年新年決心的兩個重要提示

毫無疑問,不少人在2023年經歷了很多不確定性和痛苦。接近年終,我們通常都會希望在新的一年生活得更好和更幸福。然而,很多人預計在來年世界仍然充滿紛擾和困難。鑑於這些預測,部分人在制定新年決心時可能會感到無比焦慮和恐懼。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經濟和政治形勢不確定,以及全球暖化等問題,未來變得更難預測和充滿更多的未知。那些傾向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對於失去控制感會感到不安,因此在面對所有這些可以預計的挑戰時,他們有機會經歷莫大的壓力和痛苦。面臨2024年有可能出現的混亂和困難,我們該如何應對?

避免經歷痛楚和苦難並渴望獲得快樂和幸福是人類的本性。有見及此,我們會盡力避免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以免遭受痛苦。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對於發送求職信感到非常抗拒,因為她擔心參加工作面試和所獲得的結果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她知道自己需要找工作,但她對於在求職過程中經歷失敗感到非常憂慮。為了不用經歷強烈的負面情緒(如面試時的焦慮和挫敗時的悲傷),她選擇限制自己不作出任何嘗試。在另一個例子中,我另一位求助人因為無法忍受職場上的辦公室政治問題而辭職。在他晉升至中階管理層後,他在工作中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由於他不想處理這些複雜的辦公室政治問題,他認為自己需要放棄在這個工作領域中建立的所有東西和豐富工作經驗。從以上的兩個例子可見,我的兩位求助人都試圖極力逃避生活中的痛苦。但問題是,我們真的能擺脫生活中的苦難嗎?答案是不行。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我們都無可避免地在生活中面對苦難。就如我上述提及的兩位求助人一樣,他們在擺脫最初的痛苦後仍然面臨痛苦。那位女士因為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覺得自己非常失敗並感到抑鬱。當她長時間待在家中百無聊賴,就更覺得自己沒用。那位辭掉工作的男士因為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職業路向而感到焦慮,極度擔心自己的經濟狀況。

當環境持續不斷地變化,如果我們想在這個世界生存,就不可能一直堅持沿用舊有的應對模式。我們以往的生存機制可能經過多年後已經不合時宜,我們需要創立一種新的應對模式來面對世界的紛亂和不確定性。例如,一位求助人在過去常常通過暴飲暴食垃圾食物來控制與家庭問題相關的抑鬱情緒。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無法維持這種生存應對機制,因為她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對我們而言,在應對生活挑戰時對我們的自動導航保持警覺性是很重要的。鑑於這個世界充滿著很多不確定性,具靈活性的應對機制是一種新的生存需求。

概括地說,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苦難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可避免的。我們需要擁抱自己的痛苦並活在當下。矛盾的是,當我們有了這種能力,才更有機會享受當下的時刻。我們亦會感到更為冷靜和安定心神。面對2024年的紛亂和不確定性,這種能力亦帶給我們勇氣去面對挑戰。此外,基於來年充滿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我們需要培養更靈活的應對機制來面對生活中的不同挑戰。有了這兩種覺悟,我們在迎接2024年就可能少一點焦慮和擔憂,並有更多勇氣去制定新年決心。祝大家新年快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