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為什麼有些人會更加容易歧視他人或對他人產生偏見?其中一個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與他的童年時期的創傷有關,導致自我意識水平較低。要建立穩定和紮根的自我意識,就需要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牢固的依附關係。處於安全依附關係中的孩子能夠從主要照顧者的反應和反饋中看到自己。同時,孩子在與主要照顧者所建立的關係中學懂了在關係中理解他人的思想。遭受過童年時期創傷的人可能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無法擁有充分的自我意識,亦未能與他人保持健康良好的關係。這樣,他或她也有機會難以理解別人的思想或接受他人的觀點。

如果沒有健康的自我意識,一個人可能無法從正面和負面兩個方面來看待自己。他或她有機會不能接受自己的負面特質,並把這些特質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例如,性別偏見或歧視很有可能是一個人無法忍受自己的負面特質投射到另一個性別的人身上。事實上,如果在童年時期未能與主要照顧者發展緊密的依附關係,他成年後就可能無法理解他人的思維有機會與自己的思維不同。結果,這個人有可能會視自己推測對方的意圖和想法為事實,不能意識到對方的觀點、意圖或是想法是可能與自己所想的有所分別的。

要幫助一個傾向把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投射於他人身上的人,其中一個方法是讓這個人體驗牢固的依附關係。在這些關係中,他或她的觀點會被理解,並且了解自己正面和負面的特質,逐漸全面地看待自己,便能夠發展出更健康的自我意識時和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或她漸漸地可以認識、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觀點、意圖和想法會與自己不同。結果,他或她便不會再無法忍受或接受自己的某些特質,而且還可以視這些特質屬於自己,不會再投射到他人身上,防止偏見和歧視。

當我們的情感被觸發時,有機會感到憤怒並以投射來歧視他人或是對別人有偏見。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培養自我意識及學習了解別人的觀點,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這樣,我們便可以看到自己和別人在整體上都具有正面和負面的特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之間的相對性

我們在生活中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損失,例如是失去所愛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體魄,這些損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經歷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損失,渴望找出背後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也會難以接受自己面對失去的事實,並且飽受折磨經歷哀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損失不只局限於真正失去自己重視的人或事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超出自己的預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有機會面臨損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來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於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當覺察到這一點後,她為自己曾長期與這位男同事建立曖昧關係,並渴望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經歷了悲痛的過程。除了悲傷,她的內心也充滿憤怒,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被困於這段曖昧關係中這麼久,自己卻無法意識到「現實」。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