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目前所受的痛苦,也許反映了你與最深層價值觀的疏離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長期的工作壓力而感到抑或和焦慮,然而,他因為豐厚的薪金和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而不願意辭掉工作。除此之外,他也因為上司的管理問題和公司混亂的系統而感到非常苦惱,繁重的工作和複雜的辦公室政治問題讓他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鑑於他不願意作出改變,對於自己被困在當前的情況感到非常痛苦。事實上,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承認自己最深刻的價值觀是以有意義的方式來幫助別人和有足夠的時間與家人聯繫。透過反思,這位求助人意識自己實際上並不太重視物質的財富和社會地位,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痛苦反映最深層的價值觀缺乏連結的一個例子。

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問那位求助人:「為什麼你會選擇這份工作?」。他回答說:「因為我能夠賺到豐厚的薪金,而且享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我再進一步問他:「為什麼擁有豐厚的薪金和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對你來說是很重要?」他告訴我:「因為這樣我就可以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並且受到別人的尊重。」。我再問他「你認為自己現在的生活質素好嗎?你現在受到別人的尊重嗎?」他卻哭著對我說:「我的生活品質強差人意,實在不想活下去了……」。

這位求助人意識到自己那些先入為主的看法和批判讓他不能夠「活在當下」,無法專注和享受生活。由於受到家庭和文化的影響,他運用了集體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即是要擁有一份高薪厚職和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工作才有助他受到別人尊敬和過上有品質的生活。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些集體價值觀並不等於自己的價值觀。他被困於目前的工作中而經歷痛苦,這樣令他反思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價值觀。事實上,他的所作所為與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完全相反。

我們如何才能深入了解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價值觀?首先,我們需要進行反思,想一想自己在目前的生活是否有什麼讓我們感到不滿意或苦惱。在這些與不滿和苦惱相關的痛苦中,我們有機會擺脫傾向對生活中事物有先入為主的看法或批判,例如是渴望賺取很多金錢的工作或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透過擺脫這些看法,我們下一步便能問自己選擇留在當前情況的根本原因。這樣,我們可能會發現這些根本原因可能並不符合我們最深層的價值觀。事實上,我們有時候也有機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困於當前的情況中,因為可能受集體價值觀而影響自己的行動。

當我們反思自己在追求當前目標時的不連貫性後,便需要花多一點時間來思考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能夠促進我們的幸福感和提升生活質素。你可以嘗試把自己一個非常重視的價值觀寫出來,譬如是家庭、關係或事業。以上述那位求助人為例,他寫下的價值觀是一直渴望在職業生涯中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社群。而你亦可以寫下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質,如那位求助人寫下自己渴望擁有更平衡的生活,以便自己與家人建立更親密的聯繫。 既然我們只會活一次,就應該根據自己最深層的價值觀來活出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探索和反思什麼是對我們生活是最重要的,而找出我們內心深層的價值觀,也許是一趟無止境的旅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脆弱性並不是弱點,當我們敞開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對失敗或挫折時,身邊親密的人常常告訴我們要變得強大或堅強。例如,一位女士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後,她的女性朋友都勸她要堅強並與丈夫分居。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職的機會時,他的好朋友建議他不要把這件事放下心上,應該要忘記它並變得強大。然而,當這些人面對損失和挑戰期間未能接觸自己的內心感受,常常會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們否認自己受到傷害或無視傷痛時,就難以安定心神並開始「行屍走肉」的生活。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敞開心扉面對自己的脆弱性並不容易,因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響,我們往往在情感上顯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觸我們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對某些人來說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想向別人表明我們不在乎失敗或挑戰,它們不會使我們心碎。有時候,如實地面對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無論是關於愛人、升遷或健康問題,我們都可能覺得十分困難。

沒有時間進行靜觀練習?把非正式的靜觀練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現今,很多人都了解恆常進行靜觀練習的好處,如增強集中力及注意力、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訴我,他們總是因為忙碌的日程而很難進行恆常靜觀練習。有時候,即使在假期期間,人們都不太願意花時間進行正式的靜觀練習,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和靜觀運動等。他們可能對靜觀練習不太感興趣,反而選擇去看一齣電影或是到訪最喜歡的餐廳。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定期練習靜觀來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減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錯誤。但是,她還是無法承諾每天都進行簡短的靜觀練習,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這些簡短的練習後不會立即產生顯著的效果。如果進行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靜觀練習太過繁重,我們可以如何把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們的身份與憤怒

Andy Warhol 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隨著各類社交媒體、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們都可以輕鬆發佈自己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借助各種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習慣可能使很多人產生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當我們試圖在這些社交平台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時,便有機會過度認同它並依附於我們所認為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如被困於一個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熱衷於每天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內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的素材來製作帖文幾乎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通常,他從事有趣的活動是為了稍後可以製作和發佈一則引人入勝的帖子。然而,這令他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發表了一則尖酸的負面評論。他為此感到非常生氣,並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網絡戰爭」。這次衝動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譽,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儘管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但是已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