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一個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嗎?如何能夠設定適當的人際界限並使雙方聯繫更為真實?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與她具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父親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她自小需要長期取悅父親和滿足他那些不切實際的標準。在童年時期,她討好父親的傾向與其在家庭中的生存有關,亦是一種尋求得到父親認可和愛護的方式。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實際上從未獲得父親無條件的愛,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她自戀的父親與她建立淺薄的情感關係,並塑造了一個需要通過獲得成就來尋求外部認可的行為模式。結果,我的求助人接受了父親這種尋求認可的模式,極力爭取在事業上獲取成功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此外,她亦傾向建立很多膚淺的關係,目的只是為了擴闊自己的人脈網絡。事實上,她承認自己經常感到非常空虛,沒有一段真正的友誼能夠讓她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於她需要透過龐大的人際網絡來確保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功和地位,因此她往往都會表現得非常討人喜歡,並且在與他人聯繫時沒有設定任何界限。實際上,她一直以來因為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說「不」而感到不知所措,對所有的合作邀請和請求幫助都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你會像我這位求助人一樣喜歡取悅他人嗎?我們如何能夠打破因過度取悅他人而無所適從的僵局?

首先,在與人交往時,我們需要識別自己是否擁有討好別人的傾向。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如朋友圈子、工作網絡或家庭關係),你需要觀察自己是否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以及習慣犧牲自己的需要來滿足他人。譬如,如果你的其中一位朋友在社交聚會中一直追問有關你私人生活的事情並沒有尊重 你的界限,你可以多加留意自己的回應方式。也就是說,你需要考慮自己是否壓抑了自己需要設立界限來保護私隱的需求,抑或過於順從地回應朋友提出的任何要求。你還可以在作出回應後留意自己的情緒,例如告訴朋友自己因為不想讓對方自己的私事時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當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時,可能會開始尋求與他人建立明確和健康的界限。當然,你需要在訂立界線和滿足他人需求之間尋求平衡,因為與他人斷絕連繫或設立過於嚴格的界限也是不健康的。只有在認清自己的需要和意願,你才更有機會在情況允許下更真實地與他人交往。有時候,學會說「不」對於和他人建立界限尤其重要。當你對別人說「不」或拒絕他人的要求時,亦需要保持冷靜和尊重對方。例如,在社交場合上你可以拒絕回應朋友詢問有關你私生活的問題,平靜地回應:「我不想談這些,我們可以換個話題嗎?」

假如你是一個傾向長期討人喜歡的人,在你嘗試開始與他人設定界線時,你的朋友或家人可能會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會就你突然的轉變和斷然拒絕而遷怒於你。無可避免的是,部分人可能會因為再也無法從你那裡得到期望的東西而疏遠你。有時候,為了與這些人重新建立「聯繫」,我們可能會選擇輕易地放鬆自己的界限。但是,當你了解到這些關係不是建基於相互關係時,便需要在設立適當的人際邊界時保持堅定。你或可以透過結識更多新的朋友並在建立關係的初期時學習如何訂立健康的界限,這也能夠帶來一定的幫助和益處。

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永遠不會太晚。只有設定健康的人際界線,我們才能夠建立更有意義和富有成果的人際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脆弱性並不是弱點,當我們敞開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對失敗或挫折時,身邊親密的人常常告訴我們要變得強大或堅強。例如,一位女士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後,她的女性朋友都勸她要堅強並與丈夫分居。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職的機會時,他的好朋友建議他不要把這件事放下心上,應該要忘記它並變得強大。然而,當這些人面對損失和挑戰期間未能接觸自己的內心感受,常常會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們否認自己受到傷害或無視傷痛時,就難以安定心神並開始「行屍走肉」的生活。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敞開心扉面對自己的脆弱性並不容易,因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響,我們往往在情感上顯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觸我們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對某些人來說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想向別人表明我們不在乎失敗或挑戰,它們不會使我們心碎。有時候,如實地面對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無論是關於愛人、升遷或健康問題,我們都可能覺得十分困難。

沒有時間進行靜觀練習?把非正式的靜觀練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現今,很多人都了解恆常進行靜觀練習的好處,如增強集中力及注意力、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訴我,他們總是因為忙碌的日程而很難進行恆常靜觀練習。有時候,即使在假期期間,人們都不太願意花時間進行正式的靜觀練習,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和靜觀運動等。他們可能對靜觀練習不太感興趣,反而選擇去看一齣電影或是到訪最喜歡的餐廳。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定期練習靜觀來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減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錯誤。但是,她還是無法承諾每天都進行簡短的靜觀練習,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這些簡短的練習後不會立即產生顯著的效果。如果進行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靜觀練習太過繁重,我們可以如何把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們的身份與憤怒

Andy Warhol 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隨著各類社交媒體、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們都可以輕鬆發佈自己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借助各種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習慣可能使很多人產生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當我們試圖在這些社交平台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時,便有機會過度認同它並依附於我們所認為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如被困於一個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熱衷於每天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內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的素材來製作帖文幾乎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通常,他從事有趣的活動是為了稍後可以製作和發佈一則引人入勝的帖子。然而,這令他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發表了一則尖酸的負面評論。他為此感到非常生氣,並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網絡戰爭」。這次衝動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譽,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儘管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但是已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