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

在我們嘗試理解自己對他人的自動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個關係概念。當我們試圖對他人作出判斷時,會傾向考慮到這個人與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我們會把這個特定的人與整個群體(該群體可以由兩個或更多的人數組成)之間建立界限,從而進行區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與全家人區分開來,在彼此之間建立了界限。在另一個例子中,那位母親把自己同性戀兒子與其他異性戀者區分開來,認為自己的兒子不正常。事實上,矛盾的是,當我們創造差異時,所建立的界限實際上會把雙方連繫起來。例如,那名女士會以「姻親關係」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開來,因為表弟的太太不是屬於「直系親屬」。然而,這樣的界線事實上亦指出自己與表弟的太太也是姻親關係。而以「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性取向區分他人,這個分隔的界線也將這兩類人聯繫在一起。因此,當試圖將兩個類別區分,也是一種連繫。

當我們理解以上的關係概念時,我們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批判的對象也是屬於群體的一部分和與我們有所聯繫。如果那位女士意識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許能夠從複雜的環境下理解對方的所為或不所為。而如果那位母親能夠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實際上是有聯繫的,有機會意識到兒子並沒有異常,只是性取向與她不相同。事實上,如果我們希望更加透徹地了解別人,或以更客觀的態度來感知他人的所為或不所為,便需要考慮所有完整的迴路和相關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過審視環境和相關的因素,嘗試了解表弟婦為何在農曆新年期間缺席家庭聚會。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這位女士或許會發現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戀狂,經常操縱表弟和表弟婦。結果,表弟的太太無法忍受面對他而選擇不出席家庭聚會。在另一個例子中,如果那位母親能夠深入了解當前的情況,或許會意識到兒子的性取向有機會與部分基因結構有關。這樣,她對於兒子選擇男生作為伴侶的行為便會更加理解,不會認為兒子是不正常。

透過看到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我們會發現自己實際上也是在與他們建立聯繫。當明白到這一點後,我們便會更有動力深入地考慮相關的因素來審視其他人的行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我們被困在現時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會上,經常都會聽到自己的朋友訴說工作十分無聊,但卻不願意承受辭職帶來的風險。疫情大流行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增加了人們擔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結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現時的日常工作,仍然會寧願繼續留在現時的崗位,避免作出轉變。任職超級市場的收銀員或是客戶服務中心的接線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們有機會好好享受工作嗎?當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複地執行相近的任務時(例如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做手術或是音樂家在常規表演中演奏樂器),如何能夠避免工作倦怠?

成為「社交蝴蝶」是積極發展人際網絡的唯一途徑嗎?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欣賞那些非常擅於交際、有魅力和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因為他們看似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擁有幾萬個聯繫人,或在Facebook 上擁有幾千個朋友,在網絡上都會不時看到他們與不同人士參與聚會。在社會上,那些人脈廣闊和社交能力強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揚,人們都普遍認為他們更成功和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內向或擁有與他們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於建立人際網絡?你需要學習成為一隻「社交蝴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