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安定心神是很重要

最近,我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为工作的晋升机会而情绪出现高低起伏,犹如坐过山车一样。起初,她对自己申请升职抱有很高期望,更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晋升面试的计划书。她告诉我,她的上司们曾经表明或会提拔她到更高的职位。在宣布升职结果的前一天,她认为自己被晋升的机会非常高,因为没有人通知她任何负面消息。为此,她感到兴高采烈,并期待着公布结果当天能够得到正面的结果。然而,她最终没有被选中晋升,感到极为失望,一怒之下甚至想过辞掉工作。她怪责上司们积极鼓励她尝试申请晋升,亦没有在结果公布前告诉她晋升不成功。她觉得自己没有受到他人尊重,感觉被排斥在外。我的这位求助人真的知道上司在晋升机会背后的安排吗?面对这种失败,她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面对失望或挫折时,需要从自我中心的角度走出来,并以一个更广阔的整体角度来看待事物。为了培养开放性和建立更广阔的视野,我们需要学习在内在自我培养紮根,好让自己更能安定心神。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建构内在的平静和稳定。这样,我们就能专注于此时此刻,并敞开心扉来感知现实。例如,上述我的求助人可以在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时,透过增强对身体稳固性及其与物质世界接触的觉察力来培养紮根。首先,当她坐着或站着时,或许可以把注意力带到身体上,如身体接触沙发或脚踏地面的感觉。当她能够安定心神时,将不太可能陷入愤怒等情绪高涨的情况。这可以防止她作出冲动的行为,包括在没有深思熟虑或周详的计划下贸贸然辞掉工作。她亦可以更冷静地从直接冲动反应中后退一步,加以反思这种情况。

当我们试图让自己安定心神时,我们亦可以逐渐增加对身体觉察。增强对身体的自我意识有助我们更有能力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这样,我们就能更加了解自己,并培养对内在自我的觉察。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自己现况的理解,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行动来保护自己。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某种情况作出反应的冲动时,将更容易识别什么会刺激我们固有的反应模式。譬如,我那位求助人在等候结果期间和公布结果后安定心神,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有辞职的冲动,这或许是她面对失望时反复退出或放弃的模式。

除了选择采取适当的行动外,面对挑战或困难时让自己安定心神也有助我们更有技巧地处理人际关系的互动。如果我的求助人能够在等候结果的期间和公布结稳定心神,当她的同事与她谈论晋升结果时,她仍然可以保持冷静和镇定,避免因为愤怒或失望而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

安定心神有很多不同方法,譬如是增强对身体接触物质世界的意识或觉察自己的呼吸。当能够紮根和安定心神,我们就可以敞开心扉来感知外在世界和别人的观点与角度。在评估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减少自我中心并培养更客观的角度。事实上,我的求助人在平静下来后向我反映当前公司的管理层实际上正经历混乱的变化,她未能成功升职的背后或许潜藏着很多问题。这次的失败不一定是因为她的不足或无能。当有了种觉察和反思,我的求助人选择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并在下一轮获得晋升。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