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面对具自恋型人格特质的男性时,女性可能出现的矛盾心理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一位女士反复与有虐待和操纵倾向的男性建立亲密关系并被困其中是很常见。有时候,这些女性无法获得所需的支持,因为施虐者往往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异常友善、迷人和无私。然而,关上家中的门后,他们会对他们的伴侣施以虐待和极力操控。因此,这些女士很难向别人透露她们的痛苦,因为她们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不相信她们。此外,受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影响,女性通常都被寄予厚望需要保持安静和顺从。因此,这些女士可能已经习惯于适应危险,不会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苦况并保证自己免受伤害。

在这些女性当中,不少人都在一个有自恋父亲的家庭中成长,这并不罕见。事实上,自恋者有时候擅于在公开场合管理好自己的个人形象。他们的公众形象与其在家中对待女儿冷漠和残忍的态度完全不相符。他们的女儿已经习惯于接受与家庭中亲密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危险。当这些女性长大后,她们在和男性发展亲密关系时,往往会否定自己的痛苦和危险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时候她们的另一半是社区中信誉良好的慈善家。更甚的是,这些女士可能一直以来经历了很多来自伴侣、家人和朋友的「煤气灯操纵」,逐渐学会了不断怀疑和否定自己。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验证并承认她们对自恋男性的感受和经验是很重要。当有疑问时,他们可以向那些对治疗受自恋者虐待的倖存者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寻求谘商和心理治疗。她们需要保持坚定,以防止因受别人的意见影响而忽视自己遭受虐待的现实。如果与施虐的家庭成员见面会让她们感到难以承受的刺激,她们可能需要限制与自恋父母的交流和接触。他们可以选择只在特殊场合才与他们会面,如圣诞节或新年。重十权力去选择何时以及多久与自恋父母见面也是一种提昇自我的力量。假如会面升级至虐待行为,选择什么时候远离自恋父母的潜在伤害也是很关键。

在亲密的成人关系中,如果这些女士的伴侣不愿意为自己寻求心理治疗,她们或许会选择和自恋的伴侣分开。有时候,在决定分居之前先寻求婚姻辅导可能也有所帮助。由于自恋的伴侣有机会借此对自己的虐待特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如果她们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向对方提供机会,先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一个选择。然而,如果这些女性对于施虐者寻求心理治疗服务的帮助没有任何希望,就不要为决定与伴侣分居而感到内疚,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在验证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后,这些女士需要学习自我关怀和滋养自己,她们需要寻求那些能够理解和支持她们的家人或朋友的支援,以便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建立联系。当她们饱受负面情绪困扰时,需要学习更多的自我安抚练习,例如进行冥想练习。对她们来说,治癒由自恋者造成的创伤是一趟漫长的旅程。事实上,在相关的虐待经验后,疗癒和照顾自己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在这段漫长的疗癒和滋养之旅中,重要的是这些女士尽可能找到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而不是保持沉默和容忍虐待。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产生慾望是一件我们应该要避免的坏事吗?

从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慾望的牵引力。其中一个能够展现人们拥有渴望被认可和讚赏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们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渴望获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于严厉地批评自己突然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诉我她最近两个星期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时间,就会不停地滑手机,搜寻很多有关这些产品的资讯。最近几天,她找到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手袋,无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边厢,她不停批评自己有这样的慾望,整天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她为自己贴上了「追求物质主义」的标籤。由于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拥有这种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迟作出购买的行为。然而,她越压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挡不住购物的冲动。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么糟糕吗? 作为人类,我们都渴望快乐、健康和满足,这是很自然的。根据因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们每个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认可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对于我们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存都攸关重要。从佛语来说,痛苦不是由我们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追求慾望后不愿意接受当中的无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选择不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因为他担心关系可能会结束,并使他受到伤害。他认为自己对拥有亲密关系产生慾望而造成痛苦,于是选择压抑它。假如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或许会为他带来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际关系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无常的执着和不接受。我们害怕失去,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能够永久拥有任何东西。 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慾望时,如何能够保持平静?对我们来说,学习接受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慾望,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试图抑压自己的慾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观察它,而非让它控制我们。譬如,当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购买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她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在搜寻合适的产品时的冲动和不安感。这样,她或许意识到自己整天都想着购物的事情,出现来来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观察自己的冲动,并带着它如滑浪一样随它高低起伏。她也许能够对自己的慾望产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后更深层的需求。仔细想想,她可能发现自己之所以出现这些慾望,也许与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关。就到这里,重要的不是她最后决定买还是不买那个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为人是有慾望,并且有能力观察内在的自我。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拥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也许能够培养更强的自我觉察并更加灵活地采取行动。

努力追求慾望及舍弃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维

极简主义在那些崇尚自由与平静的人中越来越流行,我们可能经常看到以这种态度生活的人会放弃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东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开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质来过活,并舍弃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极端的是,他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决定成为一位兼职补习老师,以自己的积蓄支持生活。他认为这样就能得到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自由与平静。经过深入和讨论后,我们发现在他立志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晋升的工作机会,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当前的职位毫无意义。事实上,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升职。对于未能获得这个机会,他亦很担心自己作为公司资深管理人员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升职的愿望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源自于对失去地位的恐惧。你认为获得晋升的愿望本身有问题吗?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任何争取成就的慾望来换取自由与平静?

我们回避面对因改变而感到恐惧的倾向

2024年已经过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为没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变而觉得原地踏步?你会否对于一些与改变相关的危机或不舒服的感觉而感到恐惧?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获上司的通知,公司将会于数个月后裁员,她正面临失业的威胁。然而,她对于寻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动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我问她为什么迟迟仍不去寻找新的工作时,毕竟这对她来说是一件紧急的事,她告诉我她担心自己的技能已经过时,并且害怕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