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第五波疫情的爆发对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大众的心理健康影响

《纽约时报》于2月16日报导了一项于美国进行的大型研究,分析了接近154,000名的新冠肺炎患者,这些受访者在受感染前都没有患有精神病的纪录或接受相关的治疗。研究发现,对比那些受感染了的人和同一时期没有受感染的人,大约39%的人更大机会被诊断患上抑郁症,而约有35%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受感染的数个月后则更有可能被诊断患上焦虑症。

英国心理学家(Joel Vos)进行了一项有系统的综合分析,就26 个针对新冠肺炎与心理影响的调查作出研究。在十多万的受访者中,超过六成的医护人员出现急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另外,当中大约三分一人表示经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以及饱受失眠的影响(预先于 2020年发表)。他的综合研究亦发现三分一的新冠肺炎患者和公众人士都报告自己拥有焦虑、抑郁、压力和失眠的症状。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公众人士可能会经历什么心理问题?

作为人类,我们很自然地渴望在生活中获得控制感。但是,疫情实际上让我们了解到生活是难以控制。这个事实令我们感觉受到威胁,并使我们感到焦虑。对于那些较容易焦虑的人,他们会更频繁地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有可能受到感染或需要被送到隔离营。此外,他们也有机会非常担心接种疫苗副作用、自己的经济状况不稳定和面对失业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愈是反复思考自己的忧虑,便愈有可能导致他或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出现高度焦虑的症状(如肌肉绷紧或心悸)。

不少人可能在疫情期间经历损失,譬如是失去工作、失去亲人、与亲友减少了联系。此外,他们亦可能更频繁地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这些人可能会开始对自我和自己未来的生活产生更多的负面认知。他们可能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且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此外,他们也有机会减少进行自己曾经喜欢而又富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失去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的动力。对于那些在疫情期间感到被孤立的人而言,他们可能会感到非常孤独和绝望,当中有些人可能甚至觉得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那些受感染的患者,如果他们非常担心自己患病的后遗症,可能会更容易患上焦虑症。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在住院或隔离的期间承受不少压力。对于那些病情比较严重的人,他们承受的痛苦可能会加剧了无助和沮丧。那些病症比较轻微或没有病症的患者可以因为被送往隔离营而感到被孤立和孤独,如果一个没有应对隔离的策略,可以会增加他或她焦虑和反复思考。

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个案持续上升,加重了公营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他们可能需要超时工作和处理病人的负面情绪,承受莫大的压力。另外,这样也增加了这些医护人员染病的风险,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由此他们害怕自己会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家人,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疫情期间自我隔离。如果他们未能与重要他人联系,有机会感到非常孤单和疏离。

毫无疑问,第五波的疫情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并不只限于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受感染的人士。在这个时候,我们除了要注意身体健康,更加需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焦虑、抑郁或压力正在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功能,你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来获得支援和接受心理治疗。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