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要求部分

现今,幸福和快乐是很多人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或许在不知不觉间倾向于别人面前展现最好的一面,让人觉得我们身心健康。当带着这样的期望,我们可能无法接受自己感到沮丧的时刻。我们有机会因为身体不适或其他问题而批评自己,并试图向身边的人隐瞒我们的困难。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受了我几年的心理治疗,起初她因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而缺乏动力,难以维持健康和有规律的生活。她亦因为抑郁症而放弃修读硕士课程,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透过心理治疗,她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情绪明显得到改善。她更开始参加一些舞蹈课程和从事兼职工作。然而,由于最近的舞蹈课程的参与率减少,以及她反复思考自己的生活欠缺方向,她的情绪恶化了。结果,她开始沉迷于电子游戏,长时间留在家中打电动。

对于很多抑郁症患者而言,普遍都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就是对自己要求过高。这些人可能会期望自己在学业或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或重大成就。常见的是,基于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往往会因为未能实现自己渴望的目标而感到沮丧。结果,他们可能会放弃正在做的事情并持续陷入抑郁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他们的抑郁情绪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过去因未能实现目标所经历的挫败感可能会使他们偶尔出现情绪波动。在这个时候,他们或会开始责备自己的病情轻微复发。这种重复的模式有机会影响他们正进行的心理治疗的进展。
在我上述提及的个案中,重要的是我的求助人要觉察到她潜在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批评。面对舞蹈课程的出席率下降,她感到情绪低落或许是正常的。由于她无法接受这个情况,便对自我作出严厉的批评,并且通过沉迷游戏来避免面对自己内心的问题。对她来说,她需要明白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了解和接受自身不足和缺乏生活意义的感觉非常重要。当她觉察到自己倾向对自己要求过高并开始设立更实际的目标时,她的情绪可能会逐渐好转。在这个情况下,我的求助人重新考虑学习西班牙语,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到西班牙旅行。她开始把生活的重点放在恢复更健康的日常生活和搜寻有关语言学校的资料。在戒掉打机成瘾及重新将生活重心转向现实的目标后,她的情绪有所改善,并且更有动力去实现相关的目标。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面对情绪起起落落是很常见。有了自我接纳和自我慈悲,他们将更有能力以平静和强项来面对动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