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

我的求助人常常感到被朋友忽视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与他们和家人或朋友缺乏界限有关。在朋友面前,他们为了保持友好的关系,往往都尽量保持友善和乐于助人,而且从不对他人说「不」。这些人会因为自己拒绝他人而感到内疚,甚至会因为满足不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停解释和道歉。事实上,他们强迫自己取悦他人,并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的朋友只会视他们为帮助自己的人或救援者,没有建立真正朋友的关系。

刚才所提及那些求助人与他人缺乏界限的潜藏因素有机会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有关,也就是说,他们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缺乏界限。譬如,一位母亲与七岁的女儿过度分享自己的关系问题,她告诉女儿自己委派了好友来与父亲的情妇见面,质问对方。此外,这名母亲还喋喋不休地向女儿表达父亲不忠的行为。然而,这种过度和缺乏界限的分享会对女儿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这样做超出了女儿理解成人世界关系问题的能力。而女儿亦需要选择站在母亲的一方来支持她,拒绝与父亲保持良好关系。这名女儿会误解自己有责任照顾妈妈的情绪困扰和处理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反,那名母亲未能满足女儿的情感需求,亦无法保护她的界限。结果,这名女儿在成年后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对于我那些认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忽视自己的需求的求助人来说,他们需要探索自己是否难以与他人建立界限。他们可能倾向忽视自己个人的需要和慾望,亦不擅于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来理解自己的观点。透过觉察和认识自己的内在感觉,通常是身体感觉,他们可以逐渐提高对自己喜恶的敏感度。每当人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缺乏界限时,便需要改变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让自己感到安全及保障自己。结果,他们学懂如何与他人说「不」,建立适当的界限来保护自己。这样,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也可能学会尊重他们的界线,令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真实。

当我们能在内心设立更健康的界限,更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实的自我,让他人选择与我们真诚确切地建立联系。而对方可能不会把我们视为他们的帮助者或救援者来与我们建立关系,把我们视为真正的朋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