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

我的求助人常常感到被朋友忽视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与他们和家人或朋友缺乏界限有关。在朋友面前,他们为了保持友好的关系,往往都尽量保持友善和乐于助人,而且从不对他人说「不」。这些人会因为自己拒绝他人而感到内疚,甚至会因为满足不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停解释和道歉。事实上,他们强迫自己取悦他人,并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的朋友只会视他们为帮助自己的人或救援者,没有建立真正朋友的关系。

刚才所提及那些求助人与他人缺乏界限的潜藏因素有机会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有关,也就是说,他们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缺乏界限。譬如,一位母亲与七岁的女儿过度分享自己的关系问题,她告诉女儿自己委派了好友来与父亲的情妇见面,质问对方。此外,这名母亲还喋喋不休地向女儿表达父亲不忠的行为。然而,这种过度和缺乏界限的分享会对女儿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这样做超出了女儿理解成人世界关系问题的能力。而女儿亦需要选择站在母亲的一方来支持她,拒绝与父亲保持良好关系。这名女儿会误解自己有责任照顾妈妈的情绪困扰和处理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反,那名母亲未能满足女儿的情感需求,亦无法保护她的界限。结果,这名女儿在成年后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对于我那些认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忽视自己的需求的求助人来说,他们需要探索自己是否难以与他人建立界限。他们可能倾向忽视自己个人的需要和慾望,亦不擅于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来理解自己的观点。透过觉察和认识自己的内在感觉,通常是身体感觉,他们可以逐渐提高对自己喜恶的敏感度。每当人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缺乏界限时,便需要改变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让自己感到安全及保障自己。结果,他们学懂如何与他人说「不」,建立适当的界限来保护自己。这样,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也可能学会尊重他们的界线,令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真实。

当我们能在内心设立更健康的界限,更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实的自我,让他人选择与我们真诚确切地建立联系。而对方可能不会把我们视为他们的帮助者或救援者来与我们建立关系,把我们视为真正的朋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与童年创伤有关潜在的逃避机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于难以忍受与他人联系所带来的情绪,因此在不自觉下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场合。除此之外,他还有酗酒的习惯,希望透过酒精来摆脱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事实上,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经常虐待他,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责骂他,甚至对他作出体罚。在整个童年时期,他学会了建立一种应对机制,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力逃避父亲和任何有机会被虐待的情况。另外,他还学会了逃避任何可能触发与他童年虐待相关情绪的场合,例如受到负面评价和批评的情况。其中一个例子是当他曾经被一位同事欺凌后,他会因为担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创伤经历的记忆影响,不愿意出席任何公司团队的聚会。

13 周年的反思——无止境的蜕变

当我回顾自己成为临床心理学家二十年的历程,我发现自己在进行心理治疗的道路和方式不断地发展成长。今天是我私人执业的十三周年,回望过去,这趟旅程充满各种的挑战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数千位求助人身上学到不少有关人生的种种,他们让我学会谦卑和灵活性。正正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亦逐渐了解到心理治疗的确揉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元素。我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一方面是受专业培训后以科学实证为基础来为他人进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我需要学习心理治疗的艺术,就是以灵活和具创造性的方式来进行。事实上,没有单一类型的心理治疗能够满足每个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心理治疗中,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适合所有人,因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