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的身份与愤怒

Andy Warhol 曾经说过:「未来每个人都会成名15分钟。」随着各类社交媒体、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们都可以轻松发布自己的创作。在这个时代,借助各种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可能被放大。事实上,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习惯可能使很多人产生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当我们试图在这些社交平台创建一个理想的形象时,便有机会过度认同它并依附于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这样,我们就如被困于一个自己亲手建造的牢笼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热衷于每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素材来制作帖文几乎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通常,他从事有趣的活动是为了稍后可以制作和发布一则引人入胜的帖子。然而,这令他难以真正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发表了一则尖酸的负面评论。他为此感到非常生气,并与对方展开一场激烈的「网路战争」。这次冲动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声誉,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尽管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但是已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愤怒与人类本性的不同面向有关,其中一个是我们对自己某些身份的执着。举例来说,当人们过度依附于自己的职业身分,面对被解僱时就很大机会感到沮丧和挫败。当我们感到「自我」被攻击时,就很容易产生愤怒。在上述的例子中,当我的求助人被支持者批评,他对自我的依附使他无法接受任何负面评语。这种对自身潜在缺陷的强烈抗拒加剧他的负面情绪,并引发冲动行为。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愤怒可以被视为保护自我和尊严的合理反应,特别是他人恶意中伤我们时。但是,如果我们对批评反应产生过度的愤怒,这种自我权利感会带来伤害,使我们困于虚幻的自我形象中。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我们无可避免面临各式各样的批评和攻击。如果我们的愤怒很容易被触发,就难以维持良好的工作和专注于日常活动。要克服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超越自我。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释放自我关注并减少自我执着。其中一种超越我们自己的方法就是学会把更多的专注力放在为更大的群体创造更多的东西。譬如,如果我上面提及的那位求助人将注意力转移至创建其他更有趣的内容,以及有利于粉丝的福祉的行为上,那么这种毅力和坚持或许可以帮助他克服对自我的专注和执着。对他而言,他可以减少专注于因面对抨击所带来的情绪不适,并且把精力转到至表达善意和慈悲。
当然,如果我们面临恶意的或一些严重影响我们尊严的攻击,就需要捍御自己的权利并保护我们的声誉。否则,透过超越我们的自我,也可以获得平静并逃离自己所创建造的牢笼。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