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标或价值观来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别的计程车司机,这位司机之前已经载过我和我的丈夫数次,我们都对他积极和充满活力的气息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事实上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他所租的那辆计程车非常整洁,据他所说,他每天凌晨四时就起床,并在上班前彻底地清洗计程车。下午下班后,他每天都会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车时,我都认为有一位具备积极生活态度的天使被派来给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总是能够消除与他聊天的人的负面情绪。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员,我会想研究为什么具有这种气息和性格的人能够在一份不起眼的职业中保持如此积极的能量?在另一方面,为什么有时候我在乘车时能够感受到某些计程车司机的低落情绪和缺乏动力,并散发着消极气息?

要回答这条问题,我记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透过考进着名大学并攻读硕士学位来成为一位从事精神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然而,在过去五年,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考上心仪的学科。此外,他亦拒绝了一些他认为不太有声望的课程,并且未能实现他立志成为精神健康专家的目标。这五年来,他一直苦苦追寻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却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不太专注于自己当前的工作,而且在空閒时也没有培养任何兴趣。严格来说,他根本没有什么閒暇的时间,因为他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就只会沉迷于学习,渴望借此增加考进硕士课程的机会。由于已被相关的课程拒绝过几次,他变得越来越沮丧和抑郁。

根据接受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所指,我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需要以自身的价值观作指导。如果我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设立目标,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在为这个目标奋斗时变得更有意义。而当我们迈向和实现目标的旅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亦能在生活中培养静观和活在当下。尽管我们到最后可能无法完美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仍然能够珍惜和享受这趟旅程。对我们来说,与自己的价值观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因为透过努力实现那些与价值观相符的目标,我们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在还未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在当前一刻也拥有令人满意的生活。

对上述我那位求助人来说,如果他渴望成为精神健康专家的目标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价值观作指导,那么他就可以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开始帮助别人。除此之外,他或许意识到自己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平衡的生活、嗜好和与他人的联系是很重要的。那么,即使他考不进自己向往的硕士课程,也不会变得抑郁和沮丧。在这段旅程中,他已经为有需要的人带来幸福和平静。

我从文章开端提及的那位特别的计程车司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积极健康地生活的价值观引导他每天享受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他又怎可能每天凌晨四时去清洁那架他所租用计程车呢?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就如魔法一样,真的令我开心一整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产生慾望是一件我们应该要避免的坏事吗?

从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慾望的牵引力。其中一个能够展现人们拥有渴望被认可和讚赏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们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渴望获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于严厉地批评自己突然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诉我她最近两个星期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时间,就会不停地滑手机,搜寻很多有关这些产品的资讯。最近几天,她找到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手袋,无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边厢,她不停批评自己有这样的慾望,整天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她为自己贴上了「追求物质主义」的标籤。由于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拥有这种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迟作出购买的行为。然而,她越压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挡不住购物的冲动。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么糟糕吗? 作为人类,我们都渴望快乐、健康和满足,这是很自然的。根据因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们每个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认可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对于我们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存都攸关重要。从佛语来说,痛苦不是由我们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追求慾望后不愿意接受当中的无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选择不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因为他担心关系可能会结束,并使他受到伤害。他认为自己对拥有亲密关系产生慾望而造成痛苦,于是选择压抑它。假如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或许会为他带来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际关系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无常的执着和不接受。我们害怕失去,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能够永久拥有任何东西。 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慾望时,如何能够保持平静?对我们来说,学习接受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慾望,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试图抑压自己的慾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观察它,而非让它控制我们。譬如,当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购买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她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在搜寻合适的产品时的冲动和不安感。这样,她或许意识到自己整天都想着购物的事情,出现来来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观察自己的冲动,并带着它如滑浪一样随它高低起伏。她也许能够对自己的慾望产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后更深层的需求。仔细想想,她可能发现自己之所以出现这些慾望,也许与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关。就到这里,重要的不是她最后决定买还是不买那个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为人是有慾望,并且有能力观察内在的自我。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拥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也许能够培养更强的自我觉察并更加灵活地采取行动。

没原因地感到快乐和平静

人们常常问我,面对这么多逆境和不确定性,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乐和平静?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她在小学里教导学生的时候很容易变得烦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朱教育需要的学生,如患上自闭症或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不时作出骚扰到他人的行为。一直以来,她对这些学生都很宽容。然而,当她得知即将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资深顾问前来观课后,她开始变得愈来愈容易烦躁。事实上,她对自己抱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好好管理所有学生,并营造到理想的课堂氛围。结果,她在教学中失去了平静,尤其是当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学生的行为时。

我们回避面对因改变而感到恐惧的倾向

2024年已经过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为没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变而觉得原地踏步?你会否对于一些与改变相关的危机或不舒服的感觉而感到恐惧?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获上司的通知,公司将会于数个月后裁员,她正面临失业的威胁。然而,她对于寻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动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我问她为什么迟迟仍不去寻找新的工作时,毕竟这对她来说是一件紧急的事,她告诉我她担心自己的技能已经过时,并且害怕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