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负面思想」?

我们对于拥有「坏习惯」觉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间亦无法避免讨厌自己变得消极或满脑子都是「负面思想」。事实上,很多「治疗」都倾向专注于消除我们的负面部分。举例来说,针对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疗可能会致力于完全消除个人对自我的负面思法,例如「我是个坏人」或「我是个差劲的学生」等。然而,如果我们有这些想法时,真的代表我们有什么问题吗?


长期沉迷于这些负面想法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固然有害。很重要的是,治疗师需要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期间帮助那么经常反刍思考的人管理他们的这种倾向。除此之外,作为人类,出现这些负面想法或有坏习惯也是人之常情。我想大概没有人会说当看到好友或兄弟姊妹在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功,而自己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时,心里未曾有过一丝的妒忌。假如我们难以接受自己偶尔会有这些负面的思想,可能会认为自己有缺陷。当陷入这种负面漩涡中,我们亦有机会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本质而进一步批评自己。

在接纳与承诺治疗中,其中一个概念指出,当人们「结合」了认知时,就会陷入情绪困扰。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这些想法就是绝对的事实。他们亦会视有这些负面想法为一种对个人精神健康或身份的威胁。例如,如果某人无法接受兄弟姊妹比自己在事业上成功并感到嫉妒,她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坏人」,甚至认为自己比起对方更为逊色和无能。另外,这些人也会视这些负面想法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重要问题。他们可能会即时采取一些策略,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加正面或停止相关的负面思考。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尝试,这些负面思想都挥之不去。

如果你对自己的负面想法或「坏习惯」有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或许可以尝试在处理它们时培养更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灵活地选择如何对这些想法作出回应。我们无需强烈地削弱这些负面想法的可信程度或贬低我们的「坏习惯」。我们亦不用致力消除它们。我们只需要视它们为一连串的文字或影像,持续不断地变化或来来回回。我们不需要认同它们或与它们对抗。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作出回应。

譬如,当一个人对他的朋友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感到嫉妒时,与其批评自己妒忌对方,他可以选择接受这种嫉妒是展现他本性的一个讯号,即告诉他自己可能在职业发展上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另一个方式就是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会感到嫉妒也是正常的,并让这些感觉和负面想法来去自如。有时候,如果这个人发现自己在追求职业成就上不够努力,这种嫉妒或许能激励他在职业发展上更加努力。

人类是复杂的,而我们在不同情景下出现的负面想法或有「坏习惯」也是复杂的。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平静而有韧性地生活,我们需要在回应自己的想法或看待自己的「坏习惯」时培养更多灵活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