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忧郁情绪可能与我们一直试图追求幻想有关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某种成就。例如, 一位学生会渴望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医生,一位女士希望能够在三十岁之前结婚生子,一位男士想成为亿万富翁等。尽管有些人意识到追求这些事物或许会妨碍他们建构内心的平静,但是他们仍会选择极力争取获得解脱或启发。事实上,有时候仅仅追求解脱或觉悟可能会使人沮丧。一个人越是努力去达到这些特殊的状态,就越难实现相关的目标。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当他第一次尝试申请入读大学的医学院时却被拒绝了。他因而变得非常沮丧,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绝望。在进行过数节的心理治疗后,他最后选择修读药剂学。当他获取药剂学学士学位后,他又再次申请修读医学学士学位。这次他被大学录取,因为他在修读药剂学的期间刻苦地学习,最后获得一等荣誉的成绩。然而,当成功考进医学院后,他却再次陷入忧郁。因为他发现班上聪慧的同学实在太多,他根本永远也无法成为班中的尖子。由于持续出现反复的抑郁情绪,他最终勉强地从医学院毕业,无法如他所愿成为脑神经科的专家。结果,他感到更加抑郁并经历更强烈的负面情绪。他曾向我提及,他想获取执业医生资格及成为脑神经科的专科医生好比尝试追逐及捕获彩虹——他可以看到目的地,但实际上永远也无法到达那里。

拥有抱负是很多人努力工作和保持活力的动力来源,这是我们力争上游和追求目标的正向方面。然而,如果我们只懂执着于实现这个目标而忽略生活其他的东西,也许最终会使我们感到无比痛苦。我们有机会无法达成目标,也有可能在追求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紧张和沮丧。当人们试图在生活中获得彻底的解放或觉醒时,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例如,部分学习冥想的人可能会希望通过严守纪律和持之以恒的练习来完全消除日常生活中的慾望和需求。如果他们试图透过冥想获得某种道德奖励或高水平的觉醒,或许会感到失望,因为这就如追逐和捕捉彩虹一样。假如我们过度沉迷于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就可能倾向把我们的目标和愿望理想化。那些希望透过冥想得到觉悟的人或许抱着很高的期望,但终极真相是在冥想时我们需要放下对觉悟的幻想。我们在冥想的期间只是坐着及注意自己的呼吸,只有不再追求觉醒并单纯地冥想时,我们才能在捕捉彩虹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欣赏彩虹,而不需要追逐和捕捉它。

对我上述的那位求助人来说,令人鼓舞的是他仍然能够实现成为医生的愿望,他的坚持和努力值得我们给予掌声。事实上,他所付出的努力得到回报,最终也能考上医学院。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抱负并为目标而努力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理想化并且沉迷于得到它,当结果不像预期时就有机会感到沮丧。假如我们能够学会专注于过程并放下「自我」,也可以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有了这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思想,即使我们在努力过后面对失败或结果未如理想,我们也不会感到痛苦。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产生慾望是一件我们应该要避免的坏事吗?

从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慾望的牵引力。其中一个能够展现人们拥有渴望被认可和讚赏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们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渴望获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于严厉地批评自己突然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诉我她最近两个星期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时间,就会不停地滑手机,搜寻很多有关这些产品的资讯。最近几天,她找到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手袋,无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边厢,她不停批评自己有这样的慾望,整天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她为自己贴上了「追求物质主义」的标籤。由于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拥有这种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迟作出购买的行为。然而,她越压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挡不住购物的冲动。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么糟糕吗? 作为人类,我们都渴望快乐、健康和满足,这是很自然的。根据因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们每个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认可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对于我们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存都攸关重要。从佛语来说,痛苦不是由我们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追求慾望后不愿意接受当中的无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选择不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因为他担心关系可能会结束,并使他受到伤害。他认为自己对拥有亲密关系产生慾望而造成痛苦,于是选择压抑它。假如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或许会为他带来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际关系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无常的执着和不接受。我们害怕失去,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能够永久拥有任何东西。 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慾望时,如何能够保持平静?对我们来说,学习接受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慾望,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试图抑压自己的慾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观察它,而非让它控制我们。譬如,当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购买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她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在搜寻合适的产品时的冲动和不安感。这样,她或许意识到自己整天都想着购物的事情,出现来来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观察自己的冲动,并带着它如滑浪一样随它高低起伏。她也许能够对自己的慾望产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后更深层的需求。仔细想想,她可能发现自己之所以出现这些慾望,也许与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关。就到这里,重要的不是她最后决定买还是不买那个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为人是有慾望,并且有能力观察内在的自我。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拥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也许能够培养更强的自我觉察并更加灵活地采取行动。

努力追求慾望及舍弃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维

极简主义在那些崇尚自由与平静的人中越来越流行,我们可能经常看到以这种态度生活的人会放弃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东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开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质来过活,并舍弃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极端的是,他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决定成为一位兼职补习老师,以自己的积蓄支持生活。他认为这样就能得到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自由与平静。经过深入和讨论后,我们发现在他立志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晋升的工作机会,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当前的职位毫无意义。事实上,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升职。对于未能获得这个机会,他亦很担心自己作为公司资深管理人员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升职的愿望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源自于对失去地位的恐惧。你认为获得晋升的愿望本身有问题吗?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任何争取成就的慾望来换取自由与平静?

我们回避面对因改变而感到恐惧的倾向

2024年已经过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为没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变而觉得原地踏步?你会否对于一些与改变相关的危机或不舒服的感觉而感到恐惧?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获上司的通知,公司将会于数个月后裁员,她正面临失业的威胁。然而,她对于寻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动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我问她为什么迟迟仍不去寻找新的工作时,毕竟这对她来说是一件紧急的事,她告诉我她担心自己的技能已经过时,并且害怕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