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孤独感与情感联系

对住居住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常见的是他们即使和一群好友举行聚会,也有机会经历孤独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尽管他有两个孩子和一个很棒的妻子,但却一直感到孤独。此外,他亦会定期与朋友和同事参加社交聚会。在另一边厢,我有一位内向的朋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喜欢独处。周末,他会和几位亲密的好友或太太相聚。在休閒的时候,他喜欢阅读和画画。当我问他会否感到孤独时,他坚定地回答说「不」。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并且珍惜他在生命中拥有的一切,如几个亲密的好友和可以独自进行的嗜好。上述提及的两个例子可能与我们所预期的不一样,很多人可能认为社交活动较多的人应该不太会感到孤独。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更深入的探索,我上述的求助人发现自己难以与别人在情感上建立联系。在他的生活中,他往往都表现得非常理性、讲求逻辑及以结果为导向。每当他的孩子向他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他都倾向运用逻辑为他们分析,并询问他们的想法。他反映自己很少与孩子有情感上的连结。在社交聚会上,他倾向于了解朋友的逻辑和想法,而非他们的情绪和痛苦。每当家人和朋友向他提及他们不幸的遭遇时,他都难以展现同理心。

在《Missing Each Other: How to Cultivate Meaningful Connections》一书中,作者Edward Brodkin 和Ashley Pallathra强调了人际关系中协调的重要性。以上提到的那位求助人可能缺乏与他的家人和朋友的基本协调。另一方面,我那位内向的朋友与他的密友能够保持协调的联系,使他在生活中感到满足而不会孤独。根据Brodkin和Pallathra所言,协调是指我们从身体感觉和情绪方面了解自己和他人。当我们与他人协调时,可以感受到他人的节奏、情感、经历和情绪。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系的基础。如果我的求助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协调,他就有机会觉得缺乏连系。这样,他便持续感到孤独。

对于我上述的求助人,我建议他逐步学习透过身体感觉来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情绪。由于他在觉察情绪缺乏经验,因此需要时间从以思考为导向的沟通转变成以情感为导向的沟通。

无论我们多么擅于觉察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谨记在与亲密的人建立关系时培养协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