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爆发时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爆发为不少人的生活领域带来莫大的压力,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财务问题、就业状况和社交联系等。根据英国心理学家Joel Vos着作《The Psychology of Covid-19: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Future Pandemics》,疫情大流行可能会对不同人士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感知和应对压力的方法。Joel Vos提出一个应对压力的模型,当一个人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付,就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受到情绪困扰。Joel Vos在2020年进行了一项整合分析,综合了与疫情相关的生理、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发现这些因素似乎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例如,那些身体机能较弱或内心较脆弱的人可能会因疫情影响而产生更多心理问题。另一个例子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心理困扰,而对于那些需要被隔离或所居住的地点被围封的人,他们的经历也有可能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机会。一些研究显示,被孤立的个体可能会较容易患上急性创伤后压力症后群或抑郁症。

面对第五波疫情,很多人又回复在家工作或被隔离,因应这些安排,他们的活动量大大减少。因为爆发疫情而花了更多时间呆在家中,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受影响之馀,亦减少了进行休閒活动。由于社交的活动或接触减少,可能会令人产生更多的孤独感。有些人可能因为面临失业的风险,非常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对于一众父母而言,暂停面授的安排令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神来照顾留在家中学习的孩子,他们可能因此而承受更多的压力。尽管很多人在前几波的疫情中已经累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但那些生理和心理较脆弱的人可能仍然在面对第五波疫情的时候承受莫大压力。在这个充满巨大压力的时期,我们可以如何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 Joel Vos所写的书中,他提供了不少有关如何照顾自己心理健康的建议。在自我关怀方面,即使我们可能无可避免地需要留在家中自我隔离,也需要维持日常生活的常规和正常的睡眠模式。对我们而言,进行足够的身体锻鍊(不论是室内或室外)都是非常重要。情况许可的话,我们可以多接触大自然,譬如到公园散步。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自己的需要、情绪和认知,以便在这个关键时期监察自己的心理健康。当我们留意到自己有焦虑或抑郁的情绪时,需要多加注意这些可能与疫情大流行相关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正在经历不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向家人或朋友寻求协助或支援。透过简讯或视像电话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对我们为其重要,特别是当我们感到焦虑或沮丧时,需要避免让自己长时间独处。

对于那些需要留在家中学习或工作的人,尽可能把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地方与睡觉或休息的地方区分开。我们亦需要作出计划,每天至少进行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让自己在一天中有所期待。譬如,我们可以透过参加一些线上课程或观看 YouTube 的影片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对艺术感兴趣的,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例如是绘划、写作、作曲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视在家自我隔离的时间为一个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机会。

即使我们暂时无法控制疫情的发展和需要面对当前情况的各种压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不同的方法来去面对它们。对我们而言,以审慎乐观的态度和保持希望与积极是非常重要的。愿我们都拥有力量和智慧来应对第五波疫情的爆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