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奥运会提醒我们与世上众生的连系

相信不少人近日都十分享受观看奥运会各项的比赛项目,而东京奥运会亦在8月8 日顺利闭幕。在闭幕礼上,各国的选手都在台上一起庆祝,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相互依存的个体。在奥运会的十六天里,我们都乐于支持代表自己国家或地区的选手。当我们观看比赛和阅读比赛舞台背后的感人故事时,透过欣赏人性、爱和希望,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增强了连系。除了庆祝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奖牌得主获得成功外,我们也对那些没有在赛事中取得胜利的参加者表示同情和支持。这些选手即使没有赢取比赛,但是在过去的五年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来参加今次的奥运会。我们如何能够继续培养这种与世界上众生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为了达到某些成就或满足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而奋斗,也会经常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以及担心自己在未来的生活面对各种的不确定性。我们一直都生活于那个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当中可能充满了认知扭曲、担忧和先入为主的想法。结果,我们很容易会与现实和其他的个体脱节。当我们对他人的批判或负面评价持有扭曲的信念时,可能会倾向孤立自己,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我们也会与当下的经验变得疏远,并可能被困于自己扭曲的信念,作出自动化的反应。例如,如果我们倾向理解朋友「已读不回」的行为等同于拒绝自己时,这种信念可能会让我们想与对方疏离。我们可能会决定减少联络这位朋友,以免经历被拒绝的感觉。这样,我们可能经历更强烈的孤立感。我们如何能够防止自己陷入这种与被自己创造的世界有关的恶性循环中,避免孤立自己呢?

以上那条问题的答案是我们需要把专注力带回当下,避免专注于那些先入为主的心智状态。当我们专注于此时此刻的经验时,便能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感知现实。透过这种觉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待现实,并能感觉到与他人和当前环境联系在一起。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点,我们需要觉察自己的成见和扭曲的信念。例如,当我们因为朋友忽略自己的简讯而感到不安时,可以尝试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想法。静观觉察容许我们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包括认知谬误和各种负面情绪。这样意味我们会在自己的思想中体验自己创造的世界,以及与其相关的身体感觉,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它们。

当我们能够保持和容许当前发生的内心事件时,便能够后退一步,重新审视自己在脑海中所创造的世界。我们便有机会质疑自己的想法、忧虑或先入为主的偏见是否有证据支持。在上述的例子中,当我们接受自己在被朋友「已读不回」后所经历的负面情绪,可能会意识到其他的可能性,并不一定代表拒绝我们。譬如,他或她可能最近忙于工作或在照顾孩子时遇到不少麻烦。因此,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当下的我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可能会先让朋友独自处理问题,考虑下星期再向对方传简讯。我们也可能会尝试联系同一社交圈子内的其他朋友,询问那位朋友现况。然而,我们有机会发现这位朋友实际上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这样,我们便需要对自己目前的经历富有同情心,透过提供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来照顾自己。例如,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感觉被拒绝也没关系,并向其他朋友寻求支持和关心。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无可避免地经历负面情绪和挑战。透过专注当下和觉察自己在认知扭曲、担忧和成见,我们将更有能力培养对他人和环境的连系。尽管东京奥运会已经顺利落幕,我们仍然可以用爱和希望延续人类团结的精神。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