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电影《年少日记》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并接受一个现实: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到多种生理和环境因素影响

电影《年少日记》唤起了我们就童年创伤对人们的心理结构和人生轨迹所造成的影响的认知。有时候,人们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郁症并试图自杀的人。这些人可能会认为患有抑郁症的人意志力薄弱,应该要学习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强。除此之外,有些人倾向把自己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这是很常见的。他们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问题的,以及负面地与他们不一样。有时候令人悲伤的是,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士身上,他们在帮助精神病患者的时候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根据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写的书提到,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问题,是因为有些事情发生了在他们身上。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对他们作出批判。

美国神经内分泌学家、史丹佛大学教授Robert M. Sapolsky在其新书《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中引用了一项研究,提到我们的神经元早在我们认为自己能够自由地选择作出决定前已被启动。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参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按下一个能够检测到几分之一秒时间的按钮,并需要在决定按下按钮时告知研究人员。同一时间,研究人员会收集参加者的大脑数据,准确地监测参加者的手指何时开始移动。这项研究的基本发现指出,参加者在移动手指大约200 毫秒前就向研究人员报告他们决定按下按钮。然而,参加者的大脑在决定按下按钮之前大约300毫秒,实际上已经作出移动手指的意向。Sapolsky教授认为,这表明了大脑在我们认为自己作出决定前已经做出了决定。

Sapolsky教授在他的书中亦提到,我们的意图和行为其实是与先前的生理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曾经经历童年创伤、患有抑郁症和企图自杀的人在一生中都有机会受到他们的生理及环境因素影响。例如,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如身体或性虐待、校园欺凌经历等,会导致成年后罹患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倾向。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过往认为精神病患者是有缺陷的弱者,就是出于无知。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我们需要对他们更富同情心和培养更多的慈悲。

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治疗进展缓慢或反复复发归咎于患上精神疾病的人士。尽管我们很难完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童年创伤和青少年创伤对他们的影响。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