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电影《年少日记》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并接受一个现实: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到多种生理和环境因素影响

电影《年少日记》唤起了我们就童年创伤对人们的心理结构和人生轨迹所造成的影响的认知。有时候,人们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郁症并试图自杀的人。这些人可能会认为患有抑郁症的人意志力薄弱,应该要学习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强。除此之外,有些人倾向把自己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这是很常见的。他们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问题的,以及负面地与他们不一样。有时候令人悲伤的是,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士身上,他们在帮助精神病患者的时候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根据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写的书提到,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问题,是因为有些事情发生了在他们身上。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对他们作出批判。

美国神经内分泌学家、史丹佛大学教授Robert M. Sapolsky在其新书《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中引用了一项研究,提到我们的神经元早在我们认为自己能够自由地选择作出决定前已被启动。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参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按下一个能够检测到几分之一秒时间的按钮,并需要在决定按下按钮时告知研究人员。同一时间,研究人员会收集参加者的大脑数据,准确地监测参加者的手指何时开始移动。这项研究的基本发现指出,参加者在移动手指大约200 毫秒前就向研究人员报告他们决定按下按钮。然而,参加者的大脑在决定按下按钮之前大约300毫秒,实际上已经作出移动手指的意向。Sapolsky教授认为,这表明了大脑在我们认为自己作出决定前已经做出了决定。

Sapolsky教授在他的书中亦提到,我们的意图和行为其实是与先前的生理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曾经经历童年创伤、患有抑郁症和企图自杀的人在一生中都有机会受到他们的生理及环境因素影响。例如,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如身体或性虐待、校园欺凌经历等,会导致成年后罹患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倾向。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过往认为精神病患者是有缺陷的弱者,就是出于无知。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我们需要对他们更富同情心和培养更多的慈悲。

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治疗进展缓慢或反复复发归咎于患上精神疾病的人士。尽管我们很难完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童年创伤和青少年创伤对他们的影响。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当我们被困在现时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变时,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会上,经常都会听到自己的朋友诉说工作十分无聊,但却不愿意承受辞职带来的风险。疫情大流行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增加了人们担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结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现时的日常工作,仍然会宁愿继续留在现时的岗位,避免作出转变。任职超级市场的收银员或是客户服务中心的接线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们有机会好好享受工作吗?当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复地执行相近的任务时(例如外科医生每天都要做手术或是音乐家在常规表演中演奏乐器),如何能够避免工作倦怠?

成为「社交蝴蝶」是积极发展人际网路的唯一途径吗?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都会欣赏那些非常擅于交际、有魅力和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因为他们看似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拥有几万个联系人,或在Facebook 上拥有几千个朋友,在网路上都会不时看到他们与不同人士参与聚会。在社会上,那些人脉广阔和社交能力强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扬,人们都普遍认为他们更成功和更具影响力。事实上,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都是最受欢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较内向或拥有与他们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于建立人际网路?你需要学习成为一只「社交蝴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