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农历新年期间应对第五波疫情的韧性

因应第五波疫情的爆发,香港人即将迎来一个非典型的农历新年。由于我们在晚上六时后不能在餐厅内用餐,很多家庭都因此无法出外享用团年饭。另外,鑑于今年年宵的取消,吃过团年饭后逛花市的传统习惯亦无法进行。对于那些计划与家人或朋友到酒楼「饮茶」或团拜的人,收紧聚会人数限制的措施亦令他们需要延迟或取消计划。基于各种的限制,花农、餐厅老板、海味店的老板都有机会面对业务损失,导致他们的员工亦有可能需要面临减薪或失业的问题。以上的情况都有机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和焦虑,因此我们不得不根据这些限制来调整自己在农历新年期间的生活。我们可以如何应对第五波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我们还能够平安喜乐地渡过农历新年假期吗?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自己对疫情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受到限制时所产生的情绪。我们可能会出现不同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愤怒或悲伤。当我们留意到自己的情绪出现变化时,便需要学习培养自我慈悲,并与自己的情绪保持联系。例如,当我们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时而令焦虑的水平会上升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身体感觉产生什么变化。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在面对第五波疫情时,经历各种负面情绪是自然和正常反应。我们可以在自己就爆发疫情感到担忧时进行一个简单的练习,我们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胸前,细心留意自己的胸前的身体感觉。焦虑的感觉可能不会马上消失,但是你能够透过与情绪一同流动而拥抱焦虑的感觉。

其次,当你观察到自己正在经历焦虑、愤怒或悲伤时,可以学习一些有助自己平静下来或调节情绪的实际策略。在这个充满巨大压力的时期,我们可以透过进行各种的练习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是放松练习、带氧运动、静观练习或紮根练习。腹式呼吸是其中一种有助我们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放松练习,紮根练习能够让我们透过观察自己接触地面或其他物件时的身体感觉、观察周围环境和物件、以及聆听我们外在世界的声音,也可以降低我们在面对无法预测的事情时的焦虑水平和令我们平静下来。

第三,面对疫情大流行,我们在农历新年期间保持社交联系也非常重要。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到餐厅吃团年饭,但是仍然可以在家中享受较小规模的聚会。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跳出固定框架的思考模式,例如把团年饭改到中午进行,不一定指定在晚上才吃团年饭。对于那些有亲友已移居到其他国家的人,我们可透过安排视像通话来与对方保持联系,享受另一种的团聚方式。在第五波的疫情下,我们有机会花更多的时候留在家中,便可以借此安排更多的网上聚会来维持自己的社交联系,从而获得社交支持。

最后亦非常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时,可以尝试增加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来获取更多控制感。即使我们知道在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期创建一份资源清单。例如,如果我们正在面临失业的危机,可以尝试列出那些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新工作的联系人。在我们面对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时,有机会倾向低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资源。当我们冷静下来,便能够客观地探讨自己的资源,在存在不确定性仍能获得一些控制感。

在面对第五波的疫情所导致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为我们带大巨大的压力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有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透过制定不同的策略来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我们虽然无法把浪叫停,但可以学习滑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