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什么是强迫性人格障碍?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DSM-V) 指出强迫性人格障碍 (OCPD) 是最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事实上,我们不时会留意到自己的某些亲戚或朋友的极端完美主义、过度控制和认知僵化,而这些特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影响生活质素。而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文本修订)》(DSM-V TR) 所提到,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及思想模式,患者专注于秩序、完美主义,亦会在精神上和人际关系中不断作出控制,牺牲了灵活性、开放性和效率。这种模式在人们的成年早期开始发展,并有可能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显着的特征是完美主义。部分我的求助人具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质,他们持续地专注于细节、规则、秩序和组织。我的一位求助人会花费两个多小时来琢磨论文中的其中一句句子,因为她全神贯注于寻找最完美的措辞和短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这位患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求助人因为完美主义的倾向而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实际上她已经将提交论文的截止日期延长了四次以上。这亦令她未能花时间于休閒和社交活动上。正因如此,她因无法按时完成论文的期限而患上了抑郁症和焦虑症。

不少患有强迫性人格障碍都是工作狂,每天花上大量的时间工作,放弃进行休閒和社交活动。有时候,他们可能甚至会忽略自己的健康,完全不会进行体育锻炼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最终,他们的健康受损之馀,社交生活亦受到限制。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在过去的十年中,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工作上,没有好好管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他的体重过重,又与亲戚和朋友疏远了。由于最近两年的工作量增加,而这位求助人不太愿意把工作委派给下属,他被沉重的工作压力压得透不过气,逐渐发展出持续的抑郁情绪,以及变得越来越少动力。事实上,当他来看我的时候,他还未觉察自己的工作狂倾向和不平衡的生活方式,并且认为自己无缘无故地患上抑郁症和出现其他身体问题。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的另一个特征是僵化,他们在道德、伦理或价值观方面欠缺灵活性。例如,他们可能会拒绝说出「善意的谎言」,尽管知道这可能对对方的心理健康带来益处。他们的不灵活为工作或社交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被她的员工抱怨她不近人情,由于这位员工到外地出差数天后需要回港隔离,我的求助人直接回复对方需要休无薪假来进行隔离。事实上,她没有考虑到可以安排员工在检疫酒店中遥距工作,最终令对方作出正式的投诉和因为她的僵化招惹了很多閒言閒语。

患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在生活不同的方面都有机会表现出固执和僵化。譬如,他们难以灵活地把家中破旧或毫无价值的物品丢弃,以及倾向对自己和他人的吝啬。在工作中,他们不愿意将任务交托给他人,除非确认他人会完全跟从自己完成任务的方式。

我们可能会在自己的亲戚或朋友身上留意到上述的某些特征,这是很常见的。事实上,并非所有具有这些特征的人都被诊断出患有强迫性人格障碍。要获得诊断,一个人的人格功能需要有明显的缺陷,当中包括身份、自我导向、同理心和亲密关系。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上述某些特征,则可能需要向临床心理学家进行专业谘询,以便进行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