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一趟没有尽头的旅程——由私人执业十二周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执业的十二周年,这标志着新一页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筹备在来年实行一项新的计划,我们将会透过不同的方式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学知识和见解。从我们过去一年的网志和为公众所举办的讲座,我们知道大家都欣赏我们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学知识所作出的努力。

在过去二十年的临床心理治疗的经验中,我获得了很多因应各种精神疾病及心理问题的心理评估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很多人可能认为我的知识和技能都已经十分完善,并能处理所有复杂的个案。大家可以说我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我想澄清一下,事实上我仍然处于学习、发展和进化的阶段。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仍然透过与我的求助人、朋友和大自然互动来获得新的见解和想法。

就像「自我」中的「英雄之旅」(请参阅9月25日的网志)一样,我的临床实践是不会有最终的版本。在学习和对求助人进行心理治疗中学得愈多,我就愈理解到自己的愚昧。透过我的反思和探索,我的心理治疗模式才会不断得到修正。这样,私人执业对于社会和有需要的人的有利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这是一趟没有尽头的旅程!

在成立十二周年的日子,我邀请大家一起反思自己为「自我」所设立的限制。传统的教育和智慧令我们倾向认为自己需要探索真正的「自我」,但正因为我们一直尝试寻找真正的「自我」,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和进化的可能。的确,自我觉察和自我理解对于我们的福祉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但是,在我们获得有关「自我」的知识后,我们不应该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我经常告诉那些被诊断患有某种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的求助者不要通过「标籤」来定义自己。去污名化对于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走出框架,并发展成为新版本的自己非常重要。例如,曾经一位患有强迫症、广泛焦虑症及社交焦虑症的求助人告诉我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我感到十分鼓舞。

对于那些没有精神疾病但倾向以限制的思想框架来限制自己的生命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探索解决难题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只有怀着踏上永无止境的旅程的心态,我们才可以摆脱自己所预设的框架,不断进化成为新版本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