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Simone Biles的退赛告诉我们「有问题也没关系」

美国体操运动员、四枚奥运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布退出东京奥运会体操团体赛决赛项目。她解释退出比赛的决定是希望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顾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她承认自己原先想假装没有受压力的影响,让自己继续比赛。然而,在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她最后决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实上,Simone Biles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抱持开放的态度,并没有选择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时期,因为母亲有吸毒和酗酒的习惯,以及多次被监禁,令她在经历不少创伤。由于体操训练会使她的身形变得臃肿,因此她在学校受到不少同学的欺负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专注力失调多动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过服用药物来处理相关的问题。对于她退出比赛,你会如何评价她的决定?到底在奥运会上赢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吗?

在一个重视成功和名气的世界里,有些人尽管心理健康受到明显的影响,也会选择继续面对高压的情况。各种工作和家庭问题令人们往往在面对巨大压力下导致成瘾问题,或是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一位经历童年创伤和患有社交焦虑的银行家,倾向强迫自己在工作中表现得十分外向,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由于童年的创伤未获得解决,他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一直承受极高的压力。结果,他饱受精神病的病征困扰,最后更患上抑郁症。在进行治疗精神病和抑郁症的过程中,他只能够维持低于正常工作水平的表现,而且拒绝出席任何社交活动。因为他的同事不知道他有心理健康问题,所以误以为他缺乏动力和有反社会的倾向。在另一个例子中,一名女儿在分开二十年后与生父重逢,拒绝定期与对方会面,原因是她认为父亲缺乏责任感和十分自私。可是,她的其他家人不知道这位女儿承受不了自己的悲伤、愤怒和失望,不停批评她冷血无情。

在上述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会理解自己优先照顾心理健康的决定,没有极力争取成为一个成功和受欢迎的人。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成为照顾自己的内在父母,相信自己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来提升生活幸福感。为了培养充满智慧的内在父母,我们需要持续地照顾自己的需求。有时候,我们要学懂拒绝一些邀请或职责。当我们因为某些义务而感到不知所措和承受莫大压力时(譬如是接受工作项目上的挑战),也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设立界限来保护心理健康。事实上,在面对高压的情况时退下来和承认自己承受不了,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或弱点并不可耻。在某些时候,让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许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有需要与他人建立适当的界限和拒绝别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经历被他人误解,选择接受被误解的事实,并坚定保护自己的幸福。

每个人都需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像父母悉心照顾童年时期的孩子一样。对于很多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人来说,他们在儿时缺乏父母妥善的照顾,生理和情感需求未获满足。一个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成年人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重视自己的自我价值。要照顾自己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分辨什么是适合自己和什么是不适合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在别人面前保持完美的一面,也无需刻意满足别人的期望。当你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的时候,不妨对自己说一句「这也是没关系的」。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可以选择暂时退出以便好好照顾自己。其后,我们便可以重新返回并面对那些我们想面对的挑战。在2021年8月3日,Simone Biles重返东京奥运会,更在平衡木决赛中获得铜牌,恭喜Simone Biles!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