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指出,美国有超过60%的成年人曾经在儿童时期至少经历过一次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童年不良经历包括身体上、情感上或性虐待、对身体照顾和情感的忽视、在家中目睹暴力的划面、严重的精神疾病或滥用药物。除此之外,研究也指出接近25%的成年人(很有可能被低估了)曾经历了三个或更多的童年不良经历。

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后果会因人而异,有些成年人可能会有轻度的焦虑和困扰,但亦能过着正常的生活;有些成年人则可能受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困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有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典型症状包括经历情绪重现、长期感到羞辱、自我遗弃、内在批判和社交焦虑。情绪重现所指的是儿童时期受创伤的强烈情绪突然回归。例如,我的其中一个求助人在与一群人或熟悉的朋友参与正常的社交聚会时,会突然感到恐惧和不知所措。

即使电影《天能》中的演算机是纯属虚构,但从童年不良经历中逆转走出来是有可能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那些曾经因童年不良经历而受创伤的人,例如减少内在批判、为失去一个「不错」的童年而哀伤、处理被压抑的情绪,以及静观为基础的治疗等等。除此之外,如果那个成年人有幸与关心他的伴侣发展良好的亲密的关系,那就能够充当《天能》中的演算法,逆转被父母虐待的伤害。正如电影其中一个角色说:「你必须开始以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透过新的滋养和充满爱的关系,人们可以开始以新的视角看待人际关系,从童年不良经历中造成的伤害中康复过来。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那些拥有高功能的成年求助人大多都会否定自己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并不相信自己已经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或家庭生活美满的同时,仍然会遭受内在的痛苦。他们可能会感到绝望,认为没有人了解自己(甚至那些精神健康专业人士也不能理解他们),倾向不向他人谈及自己儿时的创伤经历,所以更不用说逆转童年不良经历所受的伤害。我想说的是,对于那些因童年不良经历而遭受内在痛苦的人来说,有一种不算最完美和最完整的「演算机」是可以使用的。 电影中的其中一句说话让我感动——「发生过的事情,已经发生。」这意味着我们绝对不能删除童年不良经历,但是我们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看待它,并从当中的伤害康复过来。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与发展时期创伤有关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有些是很成功的专业人士或商人,他们具有足够的社交技巧及能够与其他人相处融洽。有些则是倾向回避与他人接触,甚至完全断绝社交联系。表面上,有社交焦虑的人会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离自己,亦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他们倾向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社交表现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在社交聚会后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后亦需要一段长时间休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