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沉迷于社交媒体? 抑或沉迷于自我?

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利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来进行虚拟社交,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不少人会把在社交媒体发布照片或帖文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成为某种「仪式」,例如在享受美食前要拍下照片和在进行身体锻练期间拍照展示自己拥有良好的健康习惯。事实上,当我们所发布的帖文或照片获得积极的评论和反应时,所带来的正面回馈能够强化这些行为,并促使我们不停地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生活。每当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我们正面积极的评价或反应,实际上亦加强了我们对自己正面的看法。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便会对自己的看法变得更为固定。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把自己定型于我们渴望投射在社交媒体的某个形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认为她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妈妈」,她可能会透过发布帖子来实现自己这个愿望。当她的家人和朋友多次对她所发布的帖子或照片作出积极的评价和反应时,她便开始形成自己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妈妈」的自我意识。事实上,每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其他人的正面留言或反应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就会增加。结果,我们会立刻感到自我感觉良好和兴奋。有研究证据表明,这种透过增加大脑多巴胺水平的奖励性学习是会让人上瘾的。长远来说,我们只会渴望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并无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追求满足从帖子中获得积极评论和反应的冲动。

使用社交媒体来创立或建构「自我」的角色并没有错,无可否认,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譬如,我们需要有一种健康的看法,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我们可以透过发布健康生活或自己的成就的帖子来告诉家人或朋友有关自己的生活点滴,这除了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也是他人建立连系的其中一种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极端或过度地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自我,便有机会对自我上瘾。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变成只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获得世界的关注和钦佩。最终,我们可能会在看待「自我」时存在偏见,更有机会地变得自大,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人类的心理问题都与人们对自我的成瘾相关。如果我们渴望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和对自我有更客观的认识,我们可能需要学习不那么沉迷于专注「自我」。若果我们放弃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一个角色展示于他人面前,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更有机会尝试去体验和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例如,与其在晚餐时专注于创建引人注目的帖文和修葺照片,我们不妨尝试专注于品嚐眼前的食物。这种把注意力转向内在的方式有助我们更加觉察真实的自我,而非专注于我们想向他人投射的角色。

当然,为了忠于自己,我们并非要过着没有任何角色的生活。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在获得他人对自己成就认可的和保持全然觉察地体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只要我们时刻牢记着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时在社交媒体发布帖子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坏处。透过这样做,我们便不会太过在意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过上真正平静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