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放下我们对秩序和理解的渴求

对于那些有拖延倾向的人来说,他们常常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反复思考如何让一切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或是渴望对每一件事都有充分的了解。事实上,追求秩序和理解对我们来说是很吸引。这是因为「完整及有秩序的画面」的幻象能够安抚了们内心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难以决定在董事会会议上的简报要涵盖哪些最重要的资料,不停反复思考该包含或排除什么要点,以及他所作的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他感到非常焦虑,因为他的上司对他的准备工作没有给予具结构性和完整的指导。尽管他的上司提供这种有益他学习的开放性,但他却视此为有机会犯错或被贬低的危险。结果,他一直拖延,无法完成需要汇报的资料。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经常试图反复思考某个现象的原因或某人行为的表面意图。这种对获得充分理解的渴望也是我们对补偿当前环境中所有未知因素的自然倾向。对某些人来说,留下未知的空间会感到不安和不舒服。他们需要理解所有事情,才能得到掌控感和感到安全。我的另一位求助人习惯猜测每位参观她的珠宝陈列室的顾客的意图。如果她未能理解某位特定顾客的行为,就会感到无比焦虑。譬如,当一位顾客尝试了很多珠宝款式后却不愿意购买,她便会担心这位顾客并非真正的客户,而是试图窃取她的商业机密。这样,她整天都在反复思考,无法专心完成工作。我的这位求助人推测这位客户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她一心想找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时,就无法停止思考。然而,这种反复思考模式实际上无法帮助她找出答案,因为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某人的行为或其真实意图。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对秩序和完全理解的渴望,就能够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思考的灵活性。在接受与承诺疗法(ACT)中,学习摆脱无益的反复思考并专注于有益的反复思考对我们来说很有用。对我们来说,停止期望「无序」的想法,以及对某种情况或某人的行为的未知会消失也是很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放下一直以来对充分理解和完整秩序的渴求。这样,我们的焦虑就会减少,从而更为平和地面对日常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反思,将更有机会发现「无序」和未知比有序和充分理解更加常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