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倾向把自己认为不可接受的部分排斥到他人身上

我其中一名求助人最近向我表示他的客户对他的工作日程安排表现出不信任,并认为他正在操纵她。事实上,我这位求助人是一位非常诚实和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亦是一位称职的从业人员。他告诉我,几乎所有他的客户都欣赏他的专业精神,对于有少数的客户不信任他时,他感到非常疑惑,因为实际上他是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客户。有趣的是,这位专业人士担心自己在实践工作期间可能犯下错误,导致少数的客户产生不信任。这真的是因为他作出了不当的行为,抑或是那些客户的内部正在发生一些事情?

我们可以尝试以Melanie Klein所提出的精神分析概念来解释上述提及的现象。她指出人们倾向于推翻自己无法接受的东西,并归咎于他人。这个过程称为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以我那位求助人的情况来说,那些倾向于不信任他的少数客户通常具有完美主和自我批判的倾向。他们可能在生活上取得某些成就,但仍然会觉得自己是不足和不够好,因为这些人非常努力地追求完美。鑑于我的求助人态度谦虚,有机会很容易被选为投射性认同的目标。事实上,他的部分客户来自生活非常宽裕或社会地位显赫的家庭,或许无法接受自己的不足。当这不信任被投射到我的求助人身上时,他会突然质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这种自我归因可能是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他在这个过程中接受那些投射到他身上的东西。事实上,这有机会是他那些客户的内在过程,他们试图排斥那些他们自己不能接受的方面。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进行投射的人或许未能觉察到自己正在把自己不可接受的方面投射到他人身上。譬如,当一位公公对媳妇在和他共进午餐时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感到非常不满。他批评她穿得过于浮夸,而且又吵又嚣张。在后来的一次家庭聚会中,这位公公自己也穿了红色,并没有意识到他有时也穿得很鲜豔。然而,那位媳妇在那次被公公批评后,觉得自己在家中是一个不够好的人。对于这个例子中的公公和媳妇来说,他们二人都未能意识到这个投射的过程。这种反复的循环更有机会导致家庭关系的长期破裂。

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会对自己的投射保持觉察,以及包容对自己未能接受的方面所产生的不舒服感觉,他或她将能够把专注力放回自己身上,并视其他人在整体上是有好有坏的。这样,这个人就能更加接受好与坏的品质并存在别人身上。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我的求助人的那些少数客户能够收回他们自己不可接受的方面,也许能够发现我的求助人没有试图操纵他们。当然,这对他们或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亦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洞察力才能踏上旅程跨越障碍。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常见的潜意识过程,也许我们在部分人际关系中亦会出现这些情况。难以面对自己不能接受的方面并感到痛苦是人类共同性,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总会有些不愿意接受的部分,并希望排斥它们。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你是否如实地活出真正的自我?

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时,最有机会因为什么而感到遗憾?其中之一可能是我们在对生活最后的反思中,发现自己没有勇气活出真实的生活。譬如,我们可能在一生中都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被困于一段早已不再珍惜的婚姻中。我们也有可能反思自己在过去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发展新的事业。当我们问自己到底自己的生活是否与重视的事情一致时,或许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与不成熟的父母关系疏离

对于那些从小成长于完整家庭,父母会为自己提供足够基本需要(如食物、住所和教育)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很难告诉别人自己实际上对亲子关系感到不满。当这些人向朋友谈及有关与父母欠缺联系及他们对自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朋友总是叫他们不要抱怨。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的朋友可能会淡化这些人在童年时期所承受的痛苦所带来严重性,因为他们会认为父母无论如何都会爱护自己的孩子。然而,随着更深入的交谈和理解,这些人可能发现父母的其中一方或双方并不成熟,似乎无法在沟通的过程中尝试理解自己的观点,更似乎没有兴趣关注自己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难。我的其中一位成年求助人告诉我,当他向年迈的父母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社交焦虑时,他的父亲回应说:「你怎可能会有社交焦虑?你小时候看起来很正常,常常都很快乐!」事实上,这位求助人因在学校受到同学长期的欺凌,整个童年时期也受焦虑和抑郁情绪所困扰。

运用静观来管理情绪的矛盾之处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我不时会揉合静观的元素来帮助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经常会说:「我已经尝试练习过数次你所教我的静观练习,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练习后亦没有任何效果。」当其中一位患上焦虑症的求助人说这句话时,我意识到他或她实际上认为静观是一种帮助人们消除焦虑的技巧,以及在每次进行练习后便不会再感到焦虑。事实上,研究证实练习静观对于那些有焦虑问题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试图透过练习静观来舒缓焦虑的感觉,这种有意识地「消除焦虑症状的技巧」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那就是一个人越希望借此摆脱焦虑,他或她越有机会经历更加强烈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