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爆发时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爆发为不少人的生活领域带来莫大的压力,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财务问题、就业状况和社交联系等。根据英国心理学家Joel Vos着作《The Psychology of Covid-19: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Future Pandemics》,疫情大流行可能会对不同人士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感知和应对压力的方法。Joel Vos提出一个应对压力的模型,当一个人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付,就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受到情绪困扰。Joel Vos在2020年进行了一项整合分析,综合了与疫情相关的生理、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发现这些因素似乎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例如,那些身体机能较弱或内心较脆弱的人可能会因疫情影响而产生更多心理问题。另一个例子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心理困扰,而对于那些需要被隔离或所居住的地点被围封的人,他们的经历也有可能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机会。一些研究显示,被孤立的个体可能会较容易患上急性创伤后压力症后群或抑郁症。

面对第五波疫情,很多人又回复在家工作或被隔离,因应这些安排,他们的活动量大大减少。因为爆发疫情而花了更多时间呆在家中,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受影响之馀,亦减少了进行休閒活动。由于社交的活动或接触减少,可能会令人产生更多的孤独感。有些人可能因为面临失业的风险,非常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对于一众父母而言,暂停面授的安排令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神来照顾留在家中学习的孩子,他们可能因此而承受更多的压力。尽管很多人在前几波的疫情中已经累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但那些生理和心理较脆弱的人可能仍然在面对第五波疫情的时候承受莫大压力。在这个充满巨大压力的时期,我们可以如何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 Joel Vos所写的书中,他提供了不少有关如何照顾自己心理健康的建议。在自我关怀方面,即使我们可能无可避免地需要留在家中自我隔离,也需要维持日常生活的常规和正常的睡眠模式。对我们而言,进行足够的身体锻鍊(不论是室内或室外)都是非常重要。情况许可的话,我们可以多接触大自然,譬如到公园散步。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自己的需要、情绪和认知,以便在这个关键时期监察自己的心理健康。当我们留意到自己有焦虑或抑郁的情绪时,需要多加注意这些可能与疫情大流行相关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正在经历不同的负面情绪,可以向家人或朋友寻求协助或支援。透过简讯或视像电话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对我们为其重要,特别是当我们感到焦虑或沮丧时,需要避免让自己长时间独处。

对于那些需要留在家中学习或工作的人,尽可能把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地方与睡觉或休息的地方区分开。我们亦需要作出计划,每天至少进行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让自己在一天中有所期待。譬如,我们可以透过参加一些线上课程或观看 YouTube 的影片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对艺术感兴趣的,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例如是绘划、写作、作曲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视在家自我隔离的时间为一个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机会。

即使我们暂时无法控制疫情的发展和需要面对当前情况的各种压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不同的方法来去面对它们。对我们而言,以审慎乐观的态度和保持希望与积极是非常重要的。愿我们都拥有力量和智慧来应对第五波疫情的爆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