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农历新年期间应对第五波疫情的韧性

因应第五波疫情的爆发,香港人即将迎来一个非典型的农历新年。由于我们在晚上六时后不能在餐厅内用餐,很多家庭都因此无法出外享用团年饭。另外,鑑于今年年宵的取消,吃过团年饭后逛花市的传统习惯亦无法进行。对于那些计划与家人或朋友到酒楼「饮茶」或团拜的人,收紧聚会人数限制的措施亦令他们需要延迟或取消计划。基于各种的限制,花农、餐厅老板、海味店的老板都有机会面对业务损失,导致他们的员工亦有可能需要面临减薪或失业的问题。以上的情况都有机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和焦虑,因此我们不得不根据这些限制来调整自己在农历新年期间的生活。我们可以如何应对第五波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我们还能够平安喜乐地渡过农历新年假期吗?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自己对疫情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受到限制时所产生的情绪。我们可能会出现不同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愤怒或悲伤。当我们留意到自己的情绪出现变化时,便需要学习培养自我慈悲,并与自己的情绪保持联系。例如,当我们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时而令焦虑的水平会上升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身体感觉产生什么变化。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在面对第五波疫情时,经历各种负面情绪是自然和正常反应。我们可以在自己就爆发疫情感到担忧时进行一个简单的练习,我们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胸前,细心留意自己的胸前的身体感觉。焦虑的感觉可能不会马上消失,但是你能够透过与情绪一同流动而拥抱焦虑的感觉。

其次,当你观察到自己正在经历焦虑、愤怒或悲伤时,可以学习一些有助自己平静下来或调节情绪的实际策略。在这个充满巨大压力的时期,我们可以透过进行各种的练习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是放松练习、带氧运动、静观练习或紮根练习。腹式呼吸是其中一种有助我们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放松练习,紮根练习能够让我们透过观察自己接触地面或其他物件时的身体感觉、观察周围环境和物件、以及聆听我们外在世界的声音,也可以降低我们在面对无法预测的事情时的焦虑水平和令我们平静下来。

第三,面对疫情大流行,我们在农历新年期间保持社交联系也非常重要。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到餐厅吃团年饭,但是仍然可以在家中享受较小规模的聚会。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跳出固定框架的思考模式,例如把团年饭改到中午进行,不一定指定在晚上才吃团年饭。对于那些有亲友已移居到其他国家的人,我们可透过安排视像通话来与对方保持联系,享受另一种的团聚方式。在第五波的疫情下,我们有机会花更多的时候留在家中,便可以借此安排更多的网上聚会来维持自己的社交联系,从而获得社交支持。

最后亦非常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时,可以尝试增加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来获取更多控制感。即使我们知道在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期创建一份资源清单。例如,如果我们正在面临失业的危机,可以尝试列出那些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新工作的联系人。在我们面对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时,有机会倾向低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资源。当我们冷静下来,便能够客观地探讨自己的资源,在存在不确定性仍能获得一些控制感。

在面对第五波的疫情所导致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为我们带大巨大的压力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有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透过制定不同的策略来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我们虽然无法把浪叫停,但可以学习滑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