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努力追求慾望及舍弃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维

极简主义在那些崇尚自由与平静的人中越来越流行,我们可能经常看到以这种态度生活的人会放弃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东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开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质来过活,并舍弃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极端的是,他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决定成为一位兼职补习老师,以自己的积蓄支持生活。他认为这样就能得到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自由与平静。经过深入和讨论后,我们发现在他立志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晋升的工作机会,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当前的职位毫无意义。事实上,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升职。对于未能获得这个机会,他亦很担心自己作为公司资深管理人员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升职的愿望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源自于对失去地位的恐惧。你认为获得晋升的愿望本身有问题吗?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任何争取成就的慾望来换取自由与平静?

根据临床心理学家Tara Brach所指,我们对自己的慾望和需求的自然倾向并不是问题所在。事实上,这些愿望和需求激励我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和健康地与他人竞争。例如,我们会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而通宵达旦地温习,以便通过大学入学的重要考试。我们对于建立一个幸福家庭的渴望会促使我们致力追求一个潜在的配偶,愿意花上很多时间和他或她在一起。当带着这些愿望,我们就成为可以为社区和家庭作出贡献的成员。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可能很努力地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领导者。有了这个慾望,这个人就可以在所在的领域一展所长,带领团队继续发展和创造。以上提到的都是作为人类有慾望和需求的光明面。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的慾望本身亦没有问题。

那么,拥有慾望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变得执着于放弃所有慾望?事实上,当我们倾向执着于自己愉快的经验和个人财产时,就很容易被困于自身的慾望和需求中。例如,上述提及那位致力成为跨国公司领导者的人对权力的慾望或许不会有问题,因为这展现了慾望具备建设性及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一个人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权力,沉迷于以自私的方式来维持权力时,他或她就会被自己的慾望所束缚。当一个人希望极端地奉行简约主义来生活,或许会被限制个人职业发展和无法暴露于各种的生活体验中。

Tara Brach 建议我们采取中庸之道来控制我们的自然需求。按照她所说,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不被它佔据、也不会抗拒它」的态度来与自己的慾望联系起来。透过静观,我们可以培养对慾望产生的觉察,并认识到自己那些与慾望和需求相关的身体感觉和思想。这样,我们可以延迟对这些慾望的反应,以及接受作为人类的自然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在自由地追求慾望和完全放弃它们的陷阱之间取得平衡。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