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创造力可能是应对丧亲之痛的方法之一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丈夫突然离世而经历丧亲之痛,面对突如其来的损失,她感到不知所措,并似乎会在哀伤阶段中郁闷一段很长的时间。事实上,她的爸爸在她年轻的时候因绝症而过世,让她从小失去父亲角色的榜样,影响了她一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形象。结果,她嫁给一位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男子。某程度上,她把这位男子当作成自己的父亲。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时刻感到软弱和很重的无能感。尽管我这位求助人是一名专业人士,以及拥有一份高薪厚职的工作,但是她在情感上极度依赖于她的丈夫。她每天都需要丈夫的陪伴,并倾向把自己的所有问题和情绪困扰一一告知对方。正因她对丈夫的依恋很深,对方的突然离世为她带来莫大的打击,并让她发现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再没有可以求助和依赖的对象,感到非常惶恐不安。

对这位求助人来说,嫁给一个像父亲的人实际上加深自己的无能感,认定自己是一无是处。她过度依附丈夫,没有在婚姻以外发展任何其他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她的丈夫会就她所有的事情给予建议,以及为她作出所有决策。结果,我这位求助人在婚后未能学会独立自主或提升应对事情的能力。当她的丈夫离世后,她感到非常无助和软弱。透过进行心理治疗和自我反思,她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更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自己未曾意识的应对能力。此外,她一步一步扩阔自己的社交网路,学习为自己的事情下决定。一年半后,虽然她仍然非常想念已故的丈夫,但是她仍然能够独自过着幸福的日子。这位求助人能够从哀痛中恢复过来并学习独立地发展,当中主要的元素是什么?

事实上,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许是她能够恢复过来的途径之一。我的求助人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写作,我鼓励她在丈夫去世后继续把它视为自己的爱好之一。这样,她开始透过写作短文来表达自己对已故丈夫的感情,以及纪录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帮助她接受自己的损失和拥抱自己在丧亲中经历的痛苦。当她进行创意写作时,她也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她没有尝试寻求朋友的安慰或支持,而是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透过这种做法,她对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逐渐更为了解自己对已故丈夫的依赖。

事实上,创造性的活动不但减轻她的无助感,还增加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对自我的能力感。她透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获得更多的控制。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能发现通过写作或绘划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一个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更有机会与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融为一体。从事具备创造性的活动,一个人将有机会尝试弥补自己的损失而获得疗癒。他或她或许能够在自己的内部创建新的统一个体。譬如,上述的那位求助人发现自己另一部分实际上能够独当一面,可以独自应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透过这种方式,一个人便有机会把自己的外在经验与其内部经验结合。

无论我们正在为自己所爱的人而悲痛,抑或为在这个世界上值得自己尊重的人而哀悼,我们都可以尝试透过具创造性的活动来表达自己,以及处理自己的悲伤。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