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对他人轻微的挑衅作出过度的反应?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他经常无法控制自己对岳母产生愤怒。某一天,他与妻子的父母一起共进午餐。当天他穿着了一件颜色鲜艳的衬衫,当他的岳母看到他的时候便立即向他的衣着打扮作出评价,批评他穿着得过分抢眼。虽然他能控制自己没有即时对她大发脾气,但是却因为怒火中烧而无法好好享受午餐的体验。当他与朋友分享这件事情时,他们否定了他的愤怒,并告诉他他反应过度了。他们指出他的岳母可能是尝试建议他穿更适合的衣服来配合工作场合。对于没有获得朋友的认可和理解,我的这位求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孤独。他完全搞不懂他的朋友是以什么标准来认为他反应过度。你有尝试过因为别人轻微的挑衅而作出过度反应的经历吗?

有时候,我们对某人或某件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会与其对我们挑衅的强度不成比例。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情绪反应可能与过去的情绪记忆有关。例如,对我的那位求助人而言,他对岳母的过度愤怒可能受以往一些负面情绪记忆所影响。在他与太太结婚之前,他的岳母一直要求太太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她认为我的求助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未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未能带给女儿安稳的生活。当我的求助人尝试透过为岳母烹调一顿丰富的晚餐来取悦她时,有时候也会受到她蔑视。

事实上,我们在当下的生活对某人的负面情绪记忆也有机会与自己在童年时期的重要他人相关。如果我们在和重要他人(如父母)的关系中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便可能因此而埋藏了一些对他们或自己的负面情绪记忆。例如,我那位求助人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挑剔的人,常常苛刻地对待他。他自小无论做些什么都难以获得母亲的认可,由于他需要被认可的需求无法满足,导致他对自我产生羞耻感。当他的岳母批评他穿着色彩鲜豔的衬衫时,所引起的反应实际上也与他的过去有关。鑑于他需要被认可的需求不被满足,他因此感非常愤怒和羞耻。结果,他就岳母一个简单的批评而作出过度的反应。

事实上,我们有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出了过度的反应,只是知道自己想透过不同的方式来回应人和事。因此,了解自己过往的经历如何影响我们尤其重要。对于那么经常作出过度反应的人而言,接受心理治疗来探索童年经历和未满足的需求可能是有助改善情况。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