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忍受独处?

部分我的求助人无法忍受独处,他们时刻都需要别人的陪伴。如果他们是自己一个人住,他们需要在晚上下班后一直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在周末的时候,他们不能参与任何单独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人陪伴他们。事实上,这些求助人大多在童年发展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不少问题。他们不是受到父母情感或身体上的虐待,就是被剥夺情感上的支持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为什么童年时期的虐待或情感上的剥夺会令我那些求助人难以培养独处的能力?

根据专门研究客体关系理论和发展心理学而闻名的精神分析学家Donald Winnicott的说法,那些对依恋对象有信心和具有安全感的儿童能够发展独处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展现情感成熟的标志。如果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能够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即是当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或她便会出现,那么孩子将更有能力在没有焦虑的情况下探索环境和独自进行体验。当孩子逐渐长大,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人不必一定需要陪伴在旁。如果他们能够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他们就能成为孩子内在世界的其中一部分,让孩子可以依赖这些内化的依附对象。这样,在这种安全型依恋模式下长大的成年人,由此他们在情感上已经发展成熟,便能够独处并且从事单独进行的活动。

随着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发展安全的依恋模式,孩子亦能逐渐发展与自己内心感受建立联系能力。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成年后能够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或知道自己渴望得到什么。他们不会过分只为了达到他人的期望而去顺从,亦不太渴望取悦别人。事实上,独处的能力与个体探索自我和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冲动的能力相关。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是能够独自进行单独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对于那些有轻微独处困难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培养与内在自我建立联系。静观练习(如静坐和身体扫瞄)和艺术创作(如绘划或陶瓷创作),都有机会让人培养更多的自我觉察和有助进行自我探索。事实上,梦境也是一个让人探索或自我发现的门户。透过探索内心的自我,我们便能更容易接触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作进一步的整合和反思。这样,我们便更能享受独处的时光和发挥所有的潜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